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137期
编号:126652
教诲难忘铭心间 风范长存励后学 ——悼念恩师马继兴先生
http://www.100md.com 2019年9月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137期
    

    杨峰(左)与马继兴(右)合影。

    恩师马继兴先生是我国著名中医文献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因病于2019年8月22日下午14点36分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耕耘一生的中医医史文献事业。噩耗传来,弟子们悲痛万分,恩师言传身教的点点滴滴浮上心头,历历如昨。

    治学尚“真”“勤”

    马老师著述宏富,思想精深,治学上有很多独到之处,然“真”“勤”二字表现最为突出。“勤”是一种态度,学生眼中看到的、心中想起的马老师永远是一手执笔、一手翻书的模样。“真”是一种学术品格,老师论著中字里行间涌现的是鞭辟入里的学术洞见。
, 百拇医药
    “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马老师很欣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句诗,他认为“勤”字是从事学术工作者的至理名言,他几十年的学术人生之路也是这样做的。

    马老师曾自述,早年就读于华北国医学院期间,就对中医文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学校没有课程,必定赶往北京图书馆去阅读《四库提要总目》及自学其他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书籍,数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正是这样辛勤的付出,让马老师对中医文献如数家珍,即便是散见于经史子集中的其他中医文献也十分熟知,为其日后从事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功底。

    马老师经常告诫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偷工减料。他常说自己是个愚笨的人,唯有以勤补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马老师读书期间还养成了保持一生记笔记的良好习惯。在他的办公室及家里的书桌上,甚至是随身的口袋里,都有笔和卡片,遇到新的资料或有了新的想法,一定会随时记录下来。其著作《针灸学通史》数易其稿,历数十年方成,书稿中的很多内容都贴了一层层的小卡片,所引资料的出处也都一一注明。看到这样的书稿,就能明白马老师学术人生的厚重。
, 百拇医药
    学术研究的本质是求真。马老师认为“搞科研工作要用事实说话”,强调“言必有物,物必有本”。他对学生们提醒最多的话就是“一定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反对“人云亦云”“辗转引录,不加核实”。一旦马老师发现学生在研究中出现这类问题,一定会及时指出并严厉批评。在原始研究资料保真的基础上,马老师秉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宗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盲从、不附会,从纷繁复杂的文献资料中钩沉索隐,客观理性,求学术源流之真,如对于《神农本草经》的辑复、出土医学文献的系统整理。

    处世须淡泊

    与学术研究精勤不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老师在生活中极为简朴,粗茶淡饭,除了读书做研究,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这种在旁人看来类似苦行僧的生活,他却怡然自得,乐在其中。读书与研究之外的事情,他从不留心,更不去追逐名利。正是这种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让马老师即便身处坎坷时期也能心无旁骛,专心学术,于困境中别开学术之生面。

    成名之后,马老师依然保持本真,不与俗流为伍,在外人看来似乎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不会处世”。但马老师就是这样,一以贯之,将生活看得很淡,将身外之物看得很轻,但将学术研究看得万分重要。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作为学生,有幸能得恩师耳提面命,受其熏陶,是我们学生的缘分。今斯人已逝,弟子后学当永记先生教诲,在中医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更加精勤,永远求真,这是我们的责任!(杨峰), http://www.100md.com(杨峰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