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4984期
编号:122023
医圣故里 中医情深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984期
     纪念《中国中医药报》创刊30周年

    时值《中国中医药报》创刊30周年之际,我看到相关征文信息,准备静下心来写一下我与这份报纸的缘分。不得不说的是,与《中国中医药报》的邂逅给我的人生带来了转折。

    1970年3月,我出生在医圣故里——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的一个贫困乡村,祖辈们受张仲景文化的熏陶,崇尚中医蔚然成风。

    在我幼时记忆中有两个大夫,他们在秋末冬初的时候告诉大人们不要急着给孩子们加衣服,在冬去春来之际又嘱咐不要急着给孩子们换薄衣服,一直强调“春捂秋冻”的养生理念。孩子们喜欢吃这两位大夫给的“糖丸”,不喜欢喝他们开的“三根茶”(茅根、蒲公英根和芦根),更害怕打预防针和在肛门周围割“燔症”。总之,村里的小朋友都对这两位大夫“爱恨交加”,但大人们却对他们很敬重,经常把全家都舍不得吃、攥着卖钱的鸡蛋送给他们。

    长大后,我知道了,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坚守在乡村给我们看病的是一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父子,父亲叫余泽林,儿子叫余其汉。他们视乡邻如亲人,不管刮风下雨、黑夜白昼,患者随叫随到。他们对每一位患者都认真负责,对于家中经济有困难的患者总是把药量减到最少、价格压到最低,因此备受乡亲们爱戴。乡亲们经常把当时最好吃的东西拿来感谢他们。特别是听奶奶说,老者余泽林还是我父亲小时候的救命恩人时,我更敬佩、感激他们。从那时起,我慢慢喜爱上了中医。
, http://www.100md.com
    1987年底,年少的我怀着对绿色军营的憧憬,入伍到青海湖畔。1989年9月,我在团卫生所看病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张《中国中医药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国中医药报》。由于喜爱读报,我经常利用部队训练间隙跑到卫生所找《中国中医药报》来阅读。

    2000年,我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家乡卫生部门工作。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把每天送到单位的报纸在第一时间“先睹为快”,特别是对《中国中医药报》,更是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慢慢地我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也知道了国家发展中医药工作的相关要求和服务方向。在此基础上,我开始结合自身的实际,针对一些征文栏目写稿。2008年12月4日,《中国中医药报》刊发了我的第一篇文章,令我激动万分、备受鼓舞。几十年来,在《中国中医药报》编辑老师的指导下,我在报刊杂志上陆续发表关于健康卫生方面的文章近千篇。

    2016年是令我难忘的一年,这年7月份,组织任命我为河南省邓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我深感责任重大,更加努力地学习中医药的法律、法规,并在学习中深切地认识到,继承、弘扬、创新、发展是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关键,完善体系、服务人民群众的健康是根本目的。两年多来,在政府的帮助支持下,邓州市拨款1.79亿元,将市中医院整体搬迁,医院床位由原来的200张增加到1200张;建设“仲景国医堂”中医综合服务区26家,普及率达90%以上;在村卫生室创建“中医特色服务机构”133家;开展中医“名师带徒”活动,为97名传统医学师承指导老师和179名传承弟子确立了师承关系;命名三代以上中医世家74家;建成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张仲景展馆,收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中医药报》对我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帮助,不是一篇文章能够说完的,它带给我的知识、力量和信心,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衷心祝愿《中国中医药报》越办越好,发出中医药领域的时代强音。(丁自力), 百拇医药(丁自力 河南省邓州市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