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幸福家庭》 > 2018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202360
奉献精神代代相传
http://www.100md.com 2018年2月1日 幸福家庭2018年第2期
奉献精神代代相传

     “我们一家人做的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是在我们能力范围内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搭把手。”邹德凤是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医疗服务部主任。在家里,邹德凤的丈夫陈洪平主动承担家务,为她解决做义工的后顾之忧。女儿陈冲和她一起深入基层做志愿服务。正是因为一家人的无私奉献,邹德凤家庭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1992年,邹德凤被分派到南昌铁路三村卫生所从事社区保健服务工作。白天,她在卫生所为社区的婴儿打预防针、洗澡,为社区群众普及育儿常识;晚上,她挑灯夜读,完成了《小学生应急救援模式研究》等20多篇学术论文。也是在这一年,邹德凤把目光聚焦在国内医疗领域的薄弱环节——社区医疗服务上,发起成立了原南昌铁路中心医院社区学雷锋小组。

    2002年,她在社区学雷锋小组基础上又成立了江西红十字会第四附属医院志愿服务队。如今,服务队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为有爱心志愿者1万多人的志愿服务团,累计服务对象90多万人次。她这个领头人,累计做义工达2.6万小时,被群众亲切称为“超级义工”。

    “妈妈,您怎么老不在家?”女儿陈冲曾经有过抱怨,但在邹德凤的带动下,陈冲从高中开始加入了志愿服务队。每逢寒暑假,她就跟随母亲一起走进社区,看护残疾、孤寡老人。现在,已参加工作的陈冲,每年都会拿出一笔钱给母亲,用于帮助社区留守儿童、太阳村儿童,一对一资助贫困儿童。

    邹德凤每年义务献血两次,陈冲也年年义务献血。2007年7月,邹德凤又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死后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国家。随后,陈冲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在邹德凤母女的带动下,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她们身边先后有70多人作出了同样的决定。这在江西省遗体志愿捐献发展史上,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壮举。

    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许多人都说,邹德凤工作几十年,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她的工资,大部分都用在了服务对象身上。” 邹德凤的丈夫陈洪平说,他从最初反对、抱怨,到最终理解、支持、追随。2015年底,鄒德凤婆婆生病住院,家人希望她陪同看护。陈洪平却主动接过担子,他对家人说,有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人正在等着她。“说实话,如果没有丈夫的支持,我不可能做到完全无后顾之忧。”邹德凤坦言,这些年,丈夫除了要负责家务,还经常陪自己一起做志愿服务。

    “我是奶奶带大的,她以前是社区家政委员会主任,经常带着我去看望低保户、‘五保户’,奶奶卖凉粉的钱也捐给了他们。”邹德凤说,“也许是受到奶奶的影响,自己也投身公益事业,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奉献精神在我们家代代相传。同时,也要带动更多的家庭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