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7年第18期
编号:13220250
产学研一体化,疼痛医学驶入发展“快车道”(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15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18期
     早期发病机制如下:一是椎间盘退行性变(特征是间盘外形变化小),导致长入的神经纤维增多,长入到纤维环内层和髓核,诱发腰腿痛、僵硬、麻木、发凉和精神心理损害;二是局部炎性介质增多和血管增生,刺激窦椎神经末端疼痛感受器和血管壁交感神经,导致神经敏化等生理变化,轻微机械压力刺激即可出现神经冲动,诱发腰腿痛、僵硬、麻木、发凉和精神心理损害;三是由肌肉痉挛引起疼痛,恶性循环。

    椎间盘退变中期发病机制中,特征之一是椎间盘外形变化大,椎间盘退行性变波及纤维环和终板,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外突出或脱出,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引起疼痛或麻木;其二是炎性介质增多,促进炎性反应,破坏椎间盘严密性,诱发腰痛和精神心理损害;其三是疼痛刺激交感和运动神经,引起血管或肌肉收缩,持续的痉挛导致疼痛,疼痛反过来又加重肌肉的痉挛,形成恶性循环。

    椎间盘退变晚期(特征是骨质增生)发病机制:其一是小关节退变导致病变节段失稳而致脊柱畸形,压迫神经组织造成损伤并导致疼痛增加;其二是炎性介质增多,促进炎性反应导致疼痛增加和精神心理损害加重;其三是由关节突关节及相邻椎间盘构成的三关节复合体退变、椎管狭窄、骨赘形成导致椎间盘及关节囊纤维化,使脊柱趋于再稳定。

    倪家骧教授总结,椎间盘退变是产生疼痛的源头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5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