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7年第7期
编号:13060356
两种护理方式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患儿护理应用的效果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4月1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7期
     对照组11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7∶4,年龄1~4岁,平均(3.4±0.9)岁;7例双眼球结膜充血;10例手足肿胀、口唇干裂;9例淋巴结肿大、皮疹;6例杨梅舌;2例出现冠状动脉扩张。

    观察组11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8∶3,年龄2~5岁,平均(3.7±0.7)岁;8例双眼球结膜充血;11例手足肿胀、口唇干裂;7例淋巴结肿大、皮疹;5例杨梅舌;1例出现冠状动脉扩张。

    两组川崎病患儿在基线资料的比较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两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配合医生实施各项操作,合理使用药物,丙种球蛋白应于肛温不超过38℃时使用,使用前予以生理鹽水排气,使用后采取生理盐水冲管,密切监测体征、病情变化。

    观察组在患儿入院时予以综合护理,出院后实施延伸护理模式:

    (1)综合护理,全面评估患儿病情、性格及家属认知等情况,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同时将具体内容告知家属,引导其积极配合,主动、耐心对家属进行疾病知识普及,告知其川崎病发生、发展及治疗方法、目的、预后等,并耐心听取患儿主诉,为家属解答心中疑问,采取抚触、鼓励性或夸奖性语言安抚患儿,还可予以音乐转移其注意力,获得患儿配合,提供玩具或色彩鲜明图画改善患儿心理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3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