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4年第14期
编号:13124865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15日 何小萍
第1页

    参见附件。

     2.2 两组心肌灌注(TMPG)血流分级比较

    注射替罗非班后首次以及PCI手术结束前末次即时冠状动脉造影图像显示,观察组TMPGⅢ级血流获得率分别为60.26%、74.3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8.84%、4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4、9.31,P均<0.05)。见表3~4。

    2.3 注射药物前cTFC两组比较

    观察组注射药物后首次及PCI术后末次cTFC分别为(37.75±7.02)帧、(27.03±6.52)帧,均低于

    观察组患者(51.52±9.53)帧、(42.40±8.52)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0、12.32,P均<0.05)。见表5。

    3 讨论

    盐酸替罗非班静脉内全身给药需要10~30min才能达到血浆浓度高峰,具有起效时间延搁[6],且静脉内全身给药有首过代谢,进入冠状动脉病变处的药物浓度减低,降低其作用效果。另外,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时靶病变相关血管(IRA)大多无前向血流,静脉内全身给药时药物较难到达冠状动脉病变处。国内外有研究证实冠状动脉内局部应用是一种更好的方法[7]。对于急性(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行急诊(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患者,冠状动脉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与静脉内应用相比可以获得更好的即刻造影结果,并能提高临床预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