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3年第15期
编号:13156402
节段分析法在胎儿心脏圆锥干畸形超声诊断中的临床应用(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8月1日 冯志仪 梁金花
第1页

    参见附件。

     先天性心脏病的节段分析法于1964年由美国哈佛医学院病理学教授Van Praagh等提出,1976年Anderson等在Van Praagh的分段诊断概念的基础上,基于二维超声技术的发展提出以病理形态为依据,对节段分析法作出进一步修正。早年节段分析法主要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理解剖学诊断,后普遍应用于先心病的影像学诊断。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国内诸多学者开展了应用节段分析法诊断胎儿先天性结构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研究[1-2]。并且随着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发展[3]及其较二维超声心动图的独特优势[4],亦推动了胎儿心脏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节段分析的研究。国内李婷[5]等研究表明,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能够在维超声的基础上更为直观地显示胎儿心脏各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并能显示一些传统二维超声心动图难于显示或不能显示的结构,为胎儿心脏的检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和新的视角。

    心脏胚胎发育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心脏大血管内部结构、各节段位置及连接关系等发生异常时,可导致一系列复杂的心脏畸形[6]。其中圆锥干畸形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6%,其中包括法洛四联症(TOP)、大动脉转位(TGA)、右室双出口(DORA)、永存动脉干(PTA)等先天性的心脏畸形。大部分胎儿均临床预后不良,因此在有生机儿(28周)前准确诊断圆锥干畸形在临床上尤为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8例胎儿心脏圆锥干畸形,探讨节段分析法在胎儿心脏检查中的步骤及技巧,以提高胎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确诊率。四腔心切面极易获得,有报道孕19周后显示率达95%以上[7],在四腔心切面是显示心房、心室位置及连接的重要切面,在此基础上倾斜及旋转探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