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2年第15期
编号:13178121
三维立体构想:外科医生的破“谜”之道(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15期
     在这危急关头,只能再次手术。如果不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和改善引流,病人将因腹腔内感染,原有多器官衰竭更形恶化,将有更多的器官产生衰竭。

    当时解放军总医院正处于“三甲”验收检查期,有人深表忧虑:“如果手术时患者不幸下不了手术台,影响就太坏了!” 在两难之时,黄志强自问:要不要做这个手术?病人术后能受益吗?他深深了解,人的个体差异性和疾病的发展并不是医生可以左右的。外科医生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挽救病人的生命,这需要具备学识经验、勇气和责任心的综合素质,任何过于乐观或明哲保身的态度都不可取。

    在专家断言该患者已回天乏术之际,黄志强在冷静思考后,却决定当夜给病人再次施行手术。

    细节决定成败

    决定了手术,黄志强紧接着认真考虑手术细节和原则。做决定不能缺乏依据,其中应包含着许多思索和努力。比如病人是否能渡过手术这一关,不能仅靠外观印象,而要根据各重要器官功能状态的检查结果,综合性评估病人的手术反应。否则,医生很难进行准确的判断,甚至还有可能被误导。
, 百拇医药
    手术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创伤。手术后的3天内,切口处出现的组织损坏、剧烈疼痛、炎症刺激,导致患者全身对手术创伤的反应,且反应强度与损伤种类无关,与损伤大小相关。如果正确调整人体对手术创伤反应的强度,危重病人就有相当把握闯过手术关。

    凭着无数次对重症手术病人状况的观察和认识,以及对创伤反应的多次干预经验,黄志强已成竹在胸。他当时明确指出:“病人不会死在手术台上。”事实也是如此,,病人术后安然地回到了病房。

    脑中要有三维立体构想

    外科医生首先必须是个“解谜者”,在种种错综复杂的症状和表象干扰下,准确解开治疗病人最佳方法的谜团。对此,黄志强有过精辟的总结:战场上的一切,指挥员在战役前必须了然于胸。同样,外科医生必须透彻了解手术部位,不仅是该部位的解剖学概念,还要形成一个三维的立体构想,找到到达患处的最佳途径,避免在手术中迷失方向。
, 百拇医药
    在此例手术中,黄志强考虑,在病人原伤口施行手术,多半难以达到目的或导致肠瘘、感染扩展等并发症。通过反复审视病人的腹部CT片,黄志强发现坏死组织集中在胰尾的后方、脾门之前和横结肠脾曲之后,此处是急性胰腺炎引流后最常遗留下来的死角。那么,要改善引流,最理想的手术路径应经左侧腰部而非前腹部。

    手术后次日,多日来持续发烧的病人体温降至正常,伤口脓性引流物也减少了。然而,病人神志仍不太清醒。与其他科室会诊后,发现病人还患有死亡威胁很大的急性胰腺炎脑病及中毒性脑病。专家们讨论认为,坏死性胰腺炎已清除坏死组织,控制了感染,伤口也在愈合,病人的神志将会恢复。数日后,经过全身支持治疗和优良护理,病人果然逐步康复。

    在这次手术中,黄志强娴熟地运用了三维立体的手术构想,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事后黄志强感慨地说,过去的医生没有三维立体的观念,因为看到的都是平面的二维图像。成熟的外科医生把二维图像在脑海中转化为三维图像,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大量的转化论证时间。如今伴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通过三维图像培养和训练手术思维,是肝胆外科等外科革命性的改变。外科医生能直观地看到《阿凡达》电影般的三维影像,大大地节约了思考和转化的时间,并提高了效率。
, 百拇医药
    从“解谜者”到“著作者”

    好的“解谜者”,大多希望帮助更多人掌握解谜诀窍,不知不觉就成为了“著作者”。黄志强就很能写,也很会写。他的文字简洁生动,善于化繁为简,决不拖泥带水。数十载笔耕不辍,迄今已发表论文300余篇,编著《黄志强胆道外科学》、《黄志强肝脏外科手术学》、《肝脏外科学》、《胆道外科学》、《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等18部专著,对我国几代外科医生的成长影响深远。至今,他仍每天坚持用电脑总结几十年来的经验和诊疗观点,发表在专业杂志和网络上,供后辈医生参考借鉴。他的理念是,人来到世界一趟,就应该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将数十年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留给后人,帮助人们祛除病痛,获得幸福和健康,是医生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

    永远 “在路上”

    “对待病人,黄老充满了深切的关爱。为了救治病人,他甘愿冒险,很少考虑自己的得失。越难的问题越有斗志。他说过: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治好别人治不好的病。如今,这句话已成为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的一个信条。”黄志强院士的学生、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董家鸿说。在诊治危重病人时,为及时观察救治患者,黄志强可以连续两三个月,每晚都睡在医院病房的椅子上。因为在他眼中,生命是珍贵而至高无上的。过去黄志强操刀做大手术时,总是反复强调一个信念,就是医生必须要掌握病人6小时内的情况,半夜都要“坚持在一线”。
, 百拇医药
    “为了更好地救治病人,外科医生不能离开临床,在做手术的过程中发现新的观念和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空想是想不出来的。”黄志强说。因此,直到85岁之后,黄老还偶尔会做手术。有一次,黄老到病房看一个重病人。有人告诉黄老,年轻的女病人吴桦(化名),因摩托车事故撞破了十二指肠,出现严重的腹膜炎并导致休克,情况很不乐观。其他医生还是给她做了手术,但术后一直处在昏迷状态。

    对于重症病人,黄志强一向极为关注。经过详细诊断后,他迅速判断出应为病人再做一个引流手术。当时已是深夜,又赶上手术医生不在病房,黄志强当即决定亲自操刀。第二天,病人吴桦苏醒了,看到把她救过来的黄志强,感激地叫了一声“爷爷”,并请他一定要参加自己的婚礼。看到病人转危为安,又能憧憬未来了,黄志强感到十分欣慰。

    2012年5月,吴桦还抱着刚出生几个月的儿子来看望黄老,表达感激之情。

    “这两年不做手术了,再做就是对病人不负责。但是医生跟其他职业不一样,只要工作,就要终生学习。因为实践在变,科学在进步,医生的知识结构、学术观念也要紧跟时代。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始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黄志强说。
, 百拇医药
    搭好台,让后辈“自己跳舞”

    一名医生的成长离不开导师的指引和帮助。

    当年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使黄志强走上了外科医生的道路。“大学三年级生理学开设了动物实验课,我第一天便顺利完成了气管切开术插管等实验操作,带教实验的老师表扬了我,并对断定我说将来可以当个外科医生,这下‘一言定终生’,我便总也离不开做外科医生的梦。”黄志强回忆说,“当了54年的外科医生,接触每一个病人总觉得新鲜,接触每一个疑难病例时,总是充满了兴奋。外科医生的生活,充满着不安、追求与挑战,但我从未后悔过。”

    “年轻人需要有人指导正确的方向,我会经常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其他的就靠他们个人的努力。” 黄志强总结说。导师的使命就是因材施教,黄志强总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专长,鼓励他们寻找自己的方向,发挥自主性去争取和努力。10年前,当很多人并不看好微创技术时,黄志强支持学生刘荣钻研微创外科,并预言微创技术在未来会有很大发展。“他比较肯钻,钻进去研究透了就有发展。”黄志强说。另一个学生董家鸿,一直感激黄老为他设计的两段式外科医生培养路子:学位的培养和外科医生训练的结合。董家鸿在研究生毕业后,先当了5年的外科医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后,再继续读博士做研究,因而具备了更高、更广泛的视野。
, 百拇医药
    除此之外,黄志强的教育方法也独树一帜,强调“不唯上、不唯师”。他说,对老师的指导要有独立思考,别人的意见不一定都正确。如果认定自己是最了解某一病症或情况的人,就要树立自信心,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链接:黄院士印象

    印象之一:医院为家,医学为爱好

    第一次见黄老,他正在午餐。一张小小的餐几上,摆着几个小餐碗,菜量都很少,黄色、绿色和红色蔬菜搭配得很清爽,映衬着背后装满中外科技书籍的大书柜和摆放两台电脑及打印机的巨大书桌。这一画面很生活,也让人印象深刻。

    他的秘书王燕生教授说,黄老每天7点就来到解放军总医院,晚上8点才回家,把医院当成了自己的家。对此,黄老略带遗憾地笑着说:“其实,人应该有多方面的爱好,生活才会丰富。很多我们那一代人的特点是,工作和事业之外,别无爱好。”

    印象之二:90岁的潇洒

    来自梁启超故乡的广东省新会县的黄老,说话略带广东口音,语声轻缓,听他娓娓道来,有种舒适熨帖之感,不知不觉受教于心。

    腰板仍然挺直的黄老于1922年1月出生,听力虽不大好(有时需与他大声说话),因为做过白内障手术,视力还不错。他告诉记者,自己的身体状况比不上同龄的吴孟超院士,已不大外出。采访一小时后,黄老站起来时,不自觉地用手捶了捶腰,粉色的衬衫配蓝色牛仔裤,瘦高的身材感觉很硬朗,很洒脱,无法想象他已耄耋之年。

    (封面照片摄影:王燕生), 百拇医药(费菲)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