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9年第9期
编号:13387191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3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9期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西医治疗)和研究组(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各48例。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9%)显著高于对照组(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流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等各血液流动变学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动变学等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加减治疗;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9.0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9-0-02

    将患者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暂时性缺血发作及脑梗死称为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脑栓塞[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症状之一,患者会出现肢体或头面部麻木、四肢无力、头晕呕吐、短暂意识丧失、行走不稳或跌倒、视觉出现障碍或复视等症状[2]。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原因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眩晕,在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多发人群为中老年人,且容易反复发作,频繁发作可导致患者出现脑梗死,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3]。在目前临床治疗中,该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治疗方法,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取得较好的效果。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8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提高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96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过诊断均符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标准。(2)经检查所有患者均无心、肝、肾等严重的原发疾病。(3)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完善,在治疗中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4)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无语言及意识障碍。排除标准:(1)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或基本资料不完整。(2)患者合并有肝、肾、心血管等严重原发性疾病。(3)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较差,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4)患者伴有一定的语言或精神意识障碍。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2~71岁,平均(53.17±5.34)岁。研究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45~73岁,平均(54.62±5.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执行,患者及家属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给予患者常规治疗,包括吸氧、控制血压、血糖及其他对症治疗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规格:6 mg/片],1~2片/次,3次/d,饭后口服,根据患者年龄及症状酌情增减,2周为1个疗程[4]。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中药汤剂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方剂组成:红花10 g,地龙10 g,天麻10 g,桃仁10 g,葛根10 g,川芎15 g,赤芍15 g,当归15 g,丹参30 g,党参30 g,黄芪60 g。对伴有其他症状的患者加服药材,高脂血症:加生山楂;高血压:加钩藤、杜仲;耳鸣:加磁石、菖蒲;脘腹胀痛:加厚朴、陈皮;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水煎取汁,早晚口服,每天1剂,2周为1个疗程[5]。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治疗效果:将患者治疗后眩晕等临床症状消失,生命体征恢复判定为显效;将患者治疗后眩晕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生命体征有所恢复判定为有效;将患者治疗后眩晕等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更加严重,生命体征没有恢复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进行比较分析。(3)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与纤维蛋白原等,将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研究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9%)显著高于对照组(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显著比对照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临床中是老年患者常見的脑血管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为眩晕,是脑阻塞发病的先兆,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7]。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的原因是由于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在临床中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能有效预防患者脑卒中的发生几率,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率[8]。, http://www.100md.com(杨小艳 唐茂明)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