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8年第19期
编号:13291658
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全切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7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第19期
     【摘要】 目的:分析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全切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组后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切除术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全切术,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等手术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868、10.204、4.904,P<0.05);观察组唾液分泌功能正常率高于对照组,暂时性面瘫、耳垂麻木、面部凹陷、Frey综合征、皮下积液或涎瘘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13.420、4.525、6.891、8.571、5.491、4.398,P<0.05);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661,P<0.05)。结论: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中采用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具有较好的综合治疗效果,可保证患者术后获得更高的治疗质量,并作为优选手术方式。

    【关键词】 腮腺浅叶腺体; 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 全切术;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9.0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9-0-02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是腮腺瘤中的一种,无疼痛、瘙痒等明显自觉症状且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常见于颌面部并多见于中年,多在腮腺部位出现缓慢生长的无痛性活动包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1]。但因腮腺瘤可发生恶变的概率较高,所以普遍认为进行早期的手术可以有效防范其病变的可能[2-3]。由于腮腺腺体与面神经关系密切,手术可损伤面神经造成面瘫,致术后出现口眼歪斜并给患者带来痛苦[4]。所以在保留解剖面神经的前提下进行切除手术在治疗上非常关键,但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和难度。目前对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切除常用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切除方式与全切术两种,本文笔者通过分析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全切术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以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手术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初发病例无腮腺手术史,无手术禁忌证,能耐受手术;均经临床多项检查如B超检查、CT检查等诊断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术后病理检查确诊,肿瘤边界清晰,直径不超过4 cm;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有手术禁忌证者;病灶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者;腮腺深葉、全叶或副腮腺发病者;肾功能异常者。两组患者均为自愿选择手术方式,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患者手术意愿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33~52岁,平均(39.6±3.2)岁;多形性腺瘤19例,腺淋巴瘤10例,乳头状囊腺瘤6例,单形性腺瘤4例,肌上皮瘤2例、神经鞘膜瘤1例。观察组:44例,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34~55岁,平均(40.2±3.5)岁;多形性腺瘤20例,腺淋巴瘤11例,乳头状囊腺瘤5例,单形性腺瘤4例,肌上皮瘤3例、神经鞘膜瘤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腮腺浅叶腺体全切术:(1)待患者全麻或局部麻醉(一般选择全麻方式)生效后行“S”型切口,从耳屏前方开始向下绕过耳垂至乳突,再向下呈弧形绕过下颌角,距下颌下缘2 cm继续向前延伸2~4 cm处切开。(2)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即可在腮腺包膜和皮下组织间潜行分离,随之将皮瓣向两侧牵开。(3)寻找面神经,先找到面神经分支颊支及腮腺导管,再找到其他分支,随后到面神经主干(根据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移动性等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查找方法)。面神经离开茎乳孔出颅后,在二腹肌后腹与外耳道软骨所构成的角内向前下方行走。可按照乳突为界,沿外耳道软骨的下缘,向后至乳突前缘,在乳突尖上方及乳突表面下约1 cm处可见面神经总干并使其充分暴露;以下颌角为标志,在腮腺前下缘与咬肌表面相交处细致分离和寻找,找出分支后,循此逐渐向上寻找总干,再在同一平面上找及其他分支。(4)切除腮腺浅叶,将已分离出的腮腺上、下极及前缘连同腮腺导管一起向后方掀起,继续沿神经分支表面向总干分离,最后切除腮腺峡部,此时腮腺浅叶连同位于其内的肿瘤被一并摘除。(5)冲洗及引流,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彻底止血,放置橡皮引流条或负压吸引。(6)缝合与包扎,用细线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切口,因肿瘤及腮腺浅叶的切除,致局部呈凹陷状,为防止创腔渗出液的潴留,需在缝合后局部放置敷料并适当加压包扎,但不宜过紧以免出现暂时性的面瘫。并在术后24~48 h除去引流条,继续加压包扎7 d后拆线。

    1.2.2 观察组 采用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切除手术方式:除切除方式不同于全切术方式外其余内容均可参照对照组进行。切除方式:切除时先寻找肿瘤部位,并与主干神经剥离后分离,后切除肿瘤体及其周边0.5~1.0 cm内的旁体腺体组织,保留腮腺主导管并结扎,后缝合腺体残端残留部分。操作时注意避免面神经的损伤,在操作上应仔细、轻柔,切忌强力牵引,并防止血管损伤。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术后6个月的手术效果(唾液分泌功能,暂时性面瘫、耳垂麻木、面部凹陷、Frey综合征、皮下积液或延瘘等并发症情况,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百拇医药(陈春华)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