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7年第17期
编号:13046907
益气养血润肠方治疗泻药性便秘的临床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6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17期
     对照组:口服聚乙二醇4000,10 g/次,以500 ml水冲服,2次/d,在早餐、晚餐后服用,疗程1个月。

    1.5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观察指标:粪便性状、排便频率、排便困难程度、排便时间。症状分级评分标准参照国家药监局文献[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便秘评级法制定,见表2。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或Z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各症状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3。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各症状评分情况,可知在改善排便频率、排便困难程度、排便时间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排便性状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泻药性便秘属于结肠传输功能障碍型便秘的一种类型,研究发现刺激性泻药,特别是含蒽醌类衍生物的植物药,如决明子、芦荟、番泻叶、大黄等,是导致泻药性便秘的主要原因,长期服用会损伤结肠平滑肌的神经细胞,甚至引起肠壁神经末梢细胞发生变形、崩解等不可逆变化,大大降低结肠对肠道内容物刺激的应激性,导致肠道内即使存储有足够量的大便,却不能产生正常的肠道蠕动和排便反射,最终形成顽固性便秘[3]。表现为不能正常排便,患者需要依赖泻药才能实现排便功能的一种病证。

    泻药性便秘也称为“泻剂结肠”,1943年,Heibrun对27例长期服用泻剂的便秘患者进行了研究,发现此类患者结肠黏膜下层浸润着大量的单核细胞,伴有脂肪沉积,并且发现肠腔扩张、黏膜萎缩、结肠袋收缩消失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2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