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6年第5期
编号:12770337
甲亢性肝病患者血清检验指标改变的临床价值(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第5期
     【摘要】 目的:讨论血清检验指标改变对甲亢性肝病患者的价值。方法:抽选2012年4月-2015年4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甲亢性肝病和普通甲亢患者共90例,根据肝功能情况,分为试验组(肝功能异常)和对照组(肝功能正常),各4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肝功能、血清检验指标。结果: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6.7%、42.2%,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检测出试验组患者的肝功能五项指标,谷草/谷丙转氨酶(AST)、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谷氨酸转肽酶(GGT)与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T3(FT3)、游离T4(FT4)、三碘甲状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亢性肝病患者体内分泌高水平甲状腺素,影响正常体能代谢,易造成消瘦、腹泻、多汗、黄疸等并发症。对患者早诊断、早治疗,可避免发生不可逆肝损伤。

    【关键词】 甲亢性肝病; 血清检验; 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8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5-059-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5.030

    甲状腺功能亢进(hyperthyroidism)是由于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过多,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眼凸、饭量增多及体重减轻等临床体征[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内分泌科常见疾病。甲亢性肝病占甲亢总数的5.0%~91.5%[2]。有研究报道,甲亢性肝病与甲状腺素对肝脏的毒性作用、肝脏营养不良、感染等因素有关 [3]。对甲亢性肝病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积极辅助相关护肝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维生素补充等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综合分析,权衡利弊后制定具体治疗方案[4]。本次旨在研究甲亢性肝病患者血清检测指标改变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2年4月-2015年4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甲亢性肝病和普通甲亢患者共90例,根据肝功能情况,分为试验组(肝功能异常)和对照组(肝功能正常),各45例。试验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30~60岁,平均(40.2±3.1)岁;病程1~10年,平均(5.4±1.7)年。对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32~65岁,平均(45.3±2.8)岁,病程3~15年,平均(6.1±2.3)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U5800系列)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两组患者的肝功能与TT3、TT4、FT3、FT4、TSH。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6 ml,在离心机中做离心处理,沉淀血清待以检查,试剂盒由上海研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消瘦、多汗、黄疸、腹泻)、肝功能、血清检验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3.214,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

    试验组的ALT、ALP、GGT、DBIL、TBA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血清检验结果比较

    对照组的TT3、TT4、FT3、FT4、TSH均低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可累及多器官,其中肝脏是相关激素如甲状腺激素代谢的主要组织,同样作为其主要作用靶器官,因此肝脏对甲状腺激素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如代谢、转化、排泄、蛋白质合成等具有重要影响意义。临床甲亢患者大多会表现出肝功能损伤。机体肝功能损伤后,其对甲状腺激素灭活能力有所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则进一步加重肝脏损伤,大量坏死肝细胞又使甲状腺素代谢及灭活受到影响;白蛋白合成不足,相关激素失去动态平衡,进一步加重病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有报道提出,由于甲状腺素过多分泌,长期毒素作用可导致肝功能损害,如肝脏肿大、肝硬化,但由于甲亢性肝病临床特征不明显,容易造成忽视,导致患者不可逆的肝损害[5]。临床观察认为甲亢造成的肝损伤与以下因素相关:(1)甲状腺激素会对肝脏造成直接毒性作用,当患者处于高基础代谢状态时,肝细胞氧耗增加,但此时肝脏血流量并未增加,因此肝细胞处于相对缺氧状态,营养不良最终引起肝细胞坏死。(2)大量分泌甲状腺激素导致机体分解代谢处于亢进状态,相关营养物质消耗较多,出现负氮平衡,蛋白质缺失致使肝细胞变性,胆汁淤积于肝内,引发一系列病变症状。(3)甲状腺激素直接作用于肝脏,抑制其相关转移酶活性,使排泄受阻升高胆红素水平并继发黄疸的发生。(4)甲亢对肝脏内多种酶的活性均有较大影响。(5)甲亢状态下,机体血流量增加,流速加快,不易维持肝内压力,充血扩张周围血窦,造成肝损伤[6]。有研究认为甲亢性肝病,肝脏合成甲状腺结合球蛋白减少,游离甲状腺激素增高,加重肝损害,易并发消瘦、多汗、腹泻黄疸,重则心力衰竭和休克。临床判断肝损伤主要根据TBA检测,肝细胞病变后,对胆汁代谢和摄取能力下降,导致总胆汁浓度偏高。甲亢性肝病患者临床多表现出轻度的消化障碍,常见如纳差、乏力、腹泻以及厌油等,部分患者也只表现出甲亢症状,病情严重者则会出现肝区疼痛、肝脏肿大以及黄疸等症状,甚至会有患者表现出心力衰竭等情况。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对甲亢性肝功能损伤患者治疗应以积极控制甲亢为主,有效降低机体血清FT3、FT4等激素水平,大多患者在控制甲亢症状后即可恢复相关肝功能。在治疗药物选择上,尽量选择肝毒性小的药物,当患者血清转氨酶升高后可在使用保肝药物下进行严密观察,并依情况适当减少抗甲亢药物的使用量,治疗过程不可随意停药以免诱发甲状腺危象。避免重复使用同种药物进行抗甲亢治疗。, 百拇医药(金辉)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