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517
编号:13641069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病因机制与治疗综述(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6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517
     【摘要】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作为一种慢性焦虑障碍,因其发病率高,治愈率较低,且易复发而受到学界重视,本文简要阐述了各大学派对GAD发病机制的观点和相应的治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对GAD发病机制的观点及对应的疗法。

    【关键词】 广泛性焦虑障碍; 病因机制; 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49.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7-0154-04

    A Review of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YANG Jie-lin,LI He-zhan.//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17):154-157

    【Abstract】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 is a chronic anxiety disorder,receiving more academic attention recently because of its high incidence,low cure rate and high probability of relapse.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different theorie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GAD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methods and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personal view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GAD and corresponding therapy.

    【Key words】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Pathogenesis; Treat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Zhanjiang 524023,China

    doi:10.14033/j.cnki.cfmr.2015.17.089

    罗洛·梅(1950):“人们几乎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都会遇到焦虑问题”。焦虑泛指一种模糊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具有忧虑、惧怕、紧张、苦恼和不安等特点。存在必有其合理性,焦虑存在人类身上同样有其道理。有探究提出焦虑产生于“或战或逃”(fight or flight)这种恐惧反应,它可能是人类为消除威胁所采取的一种反应(Lang,Bradley,1998;Nesse,1998)。研究发现,适度的焦虑更可能提高人们的效率和激发其潜能,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基斯和约翰·多德森(1908)提出的假设:保持一定的“警醒度”可以提升表现,不过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但过度的焦虑,表现反而会受到负面影响。生活中有些人常对微小的事感到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与正常情况下的焦虑不同,他们感受到的焦虑是过度的、难以控制和不易结束,容易感到烦躁、易激惹、注意力难以集中,常伴有入睡困难、易疲劳,甚至出现胸闷气促等生理症状,若这种综合征持续6个月以上,将可能是临床上的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

    1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又称为慢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过分的担心、忧虑与紧张为特征的焦虑障碍,焦虑的对象并不明确。一般生活中的小事都会引起患者过分的担心、烦恼、过分警觉,这种负性情绪会持续地存在,严重的会带来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患者感到痛苦,但难以忍受无法解脱,其生活及工作都受到了较严重的影响[1]。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5版的诊断标准(DSM-V)[2]来诊断,GAD症状表现:(1)对一些生活事件或行为会感到过度焦虑、担心,持续时间至少达到6个月;(2)自身难以控制这种焦虑;(3)至少存在以下症状中的三种:①烦躁不安或感到持续紧张;②变得容易疲劳;③注意难以集中;④易激惹;⑤肌肉紧张;⑥睡眠障碍;(4)具有临床意义上的痛苦感或功能受损;(5)焦虑对象不仅局限于某个具体问题。

    据以上定义和诊断标准可以看出GAD的主要特征是慢性的弥散焦虑状态,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GAD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其治愈率较低,且易复发,其自行缓解在5年以上的仅有40%,仅在1%~58%,病情严重可能造成患者的精神残疾,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精神卫生调查(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WHOWMHS)荟萃来自14个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结果发现发达国家GAD平均终生患病率约为4.9%,发展中国家平均终生患病率相对较低,约为1.4%[3]。在美国GAD在普通人群中的年发病率约为3.1%,终生患病率约为5.7%[4]。而在中国GAD的发生率与西方国家相比相对较低,有研究显示,其在普通人群中的年发病率为0.8%,终生患病率为1.2%[5]。国内很少有大规模的GAD流行病学研究,苏秀茹等[6]学者于2005年对河北省的四个地区,抽取18周岁以上的人群进行调查,结果显示GAD的患病率为0.81%,女性高于男性[6]。大多研究显示,在性别上女性患病人数是男性的2倍,发病年龄在35岁以上的人群中更为常见(Wittchen&Hoyer,2001)。国内GAD患病率的差别,可能与诊断标准、社会文化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有关。

    2 GA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对焦虑进行系统的学术研究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哲学领域以存在主义哲学鼻祖克尔凯戈尔为代表,心理学领域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流派和罗洛·梅、弗兰克尔等的存在主义心理学为代表。20世纪60年代焦虑的研究呈现争奇斗艳的景象,学者们从各自的领域探讨焦虑的形成机制,行为主义流派、认知流派、人本主义流派纷纷建立各自的焦虑学说;生物学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神经心理学、生物化学以及精神药理学提出了各自关于焦虑的见解。百家争鸣的局面极大地促进人们对焦虑的认识,驱使其从全面的角度(生物-心理-社会)去认识焦虑。, 百拇医药(杨杰霖 李鹤展)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