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429
编号:13659638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429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0例IMC患者的病理资料、组织动态学表现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现以及诊断鉴别要点。结果:本组40例IMC患者的PR、EMA、CD44v6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00%;35例(87.5%)ER呈阳性,35例(87.5%)C-erbB-2呈阳性,所有患者的Actin均为阴性,阴性率为100%。结论:IMC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结合PR、EMA、CD44v6等免疫标记物检查有利于准确诊断和鉴别本病。

    【关键词】 浸润癌; 乳腺肿瘤; 病理分析; 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 R730.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9-0077-02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C)是一种临床少见乳腺癌,约占乳腺癌整体的3%~6%。IMC组织中的瘤细胞多呈小簇状排列,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瘤相比具有较高的浸润性以及转移潜能,临床预后较差[1]。充分掌握IMC的形态学特点,早期准确诊断和鉴别,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IMC患者的临床病理以及免疫组化特征,旨在提高临床对IMC的认识与诊断水平,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13年9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IMC患者40例,年龄在32~75岁,平均(52.3±4.5)岁,其中33例以无痛性乳腺肿块就诊,7例在健康体检时发现。24例肿瘤位于左侧乳腺,16例位于右侧;36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例行保乳术。

    1.2 方法

    所有标本均经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进行固定,常规进行石蜡包埋和切片,厚度为4 μm,以HE染色,并在光镜下观察。取相应病理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标记,以EnVision二步法进行检查,予以DAB显色以及抗原修复,其中,一抗为PR、ER、CD44v6、C-erbB-2、EMA以及Actin(sm)。

    1.3 判定标准
, 百拇医药
    以细胞核中产生黄色至棕黄色颗粒表示PR及ER阳性,以细胞膜上存在黄色直至棕黄色颗粒表示EMA及CD44v6阳性,以细胞浆中产生黄色直至棕黄色颗粒表示Actin(sm)阳性;以Her-2阳性判断标准以30%浸润性癌细胞膜出现全周强着色或者经FISH检查显示Her-2基因扩增表示阳性。病理诊断参照WHO乳腺肿瘤病例学分类标准进行判读。

    2 结果

    2.1 巨检结果

    本组40例标本经检查显示,肿瘤直径在0.5~3.3 cm,平均为(2.2±0.3)cm。切面呈灰黄色或灰白色,质地中等或较硬,边界不清晰。

    2.2 显微镜检查结果

    IMC镜下检查显示,肿瘤细胞呈卵圆形、圆形或者不规则小团块排列,其中,有部分瘤细胞团呈桑葚状排列,其外周存在锯齿状边缘,且部分中心具有小腺腔,表现为乳头状排列,腺腔内无纤维血管轴心。各细胞团及其周边纤维组织间存在细胞间隙,且间隙间空虚,主要由纤细纤维组织所分隔以及包绕,且无明显的纤维增生现象。细胞呈柱状或者立方形,胞浆明显红染,且呈现细胞颗粒状;细胞核呈卵圆形,且染色较深,存在轻度异型性,少见分裂征象,且无明显坏死灶存在。肿瘤细胞团多表现为浸润性生长,且间质内含有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合并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 百拇医药
    2.3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本组40例患者的标本均接受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结果显示,35例(87.5%)ER呈阳性,40例(100%)PR呈阳性,35例(87.5%)C-erbB-2呈阳性,40例(100%)CD44v6呈阳性,40例(100%)患者的Actin均为阴性,EMA均为阳性,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瘤细胞簇外周细胞膜以及中间腔缘。

    3 讨论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其中,IMC是乳腺癌中较为少见的一种独特类型,近年来,其形态以及生物学行为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既往对于IMC的研究多集中于临床特点、形态学特征以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面,对于其免疫组化学研究上缺乏系统研究。

    IMC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人群,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与普通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无明显差异。IMC多缺乏特异性表现,且与普通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极为相似,质地较硬,呈浸润性生长,主要表现为淡黄色以及灰白色,直径在2 cm左右[2]。本组患者的病灶直径在0.5~3.3 cm之间,平均为2.2 cm,与上述观点相符。IMC多具有以下病理学特征:(1)肿瘤细胞簇呈桑葚状或者微乳头状排列,呈结节状或者弥漫状浸润性生长,在光镜下可观察到主质和间质分离现象以及间质内存在不规则空隙等征象。(2)肿瘤细胞呈现立方形或者柱状,且胞内间质分布不均匀,细胞染色为淡染直至强嗜以伊红色,部分表现为细颗粒状,且细胞核呈卵圆形,染色比较深。核内具有一定的异型性,但多无肿瘤坏死病灶。(3)肿瘤细胞簇无明显的纤维血管轴心,且各细胞簇与相邻纤维组织间存在细胞间隙,且间隙空腹,主要表现为纤维组织分隔以及包绕,且无明显的纤维增生表现。细胞簇主要是从内部向外侧呈现放射状排列,外缘呈锯齿状。(4)存在高度淋巴侵袭性,且区域淋巴结以及淋巴管转移,这是IMC的显著生物学倾向[3]。(5)经电镜检查可见细胞簇的表面存在微绒毛,认为肿瘤细胞簇周围存在腺腔,主要以由内向外的方式生长。(6)肿瘤细胞簇的外周细胞膜以及中间腔缘,EMA表现为阳性物质线状沉积,并且出现ER、PR、CK7等阳性表达[4]。因IMC具有特征性病理组织学变化,故临床常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乳腺癌亚型进行诊断。关于IMC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未完全统一。Ide等[5]认为,IMC的直径应在5 mm以上,大部分学者认为,IMC成分在50%以上者可确诊。张连成等[6]研究资料显示,IMC成分即便未超过25%,甚至是低于10%,仍然较不合并IMC的患者具有更高的恶性度。因此,临床认为对于病灶中含有IMC成分者均应诊断为IMC,且应注明IMC与其他病理组织型的比例。, http://www.100md.com(肖永波 黄小杏)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