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233
编号:13742830
40例浆细胞乳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及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33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浆细胞乳腺炎,确定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中医辨证论治,将浆细胞乳腺炎的急性期、亚急性期辩为气滞痰凝型,治则疏肝解郁、滋阴化痰,方以开郁散合消疬丸加减。慢性期辩为正虚邪恋型,治则补益气血、托里透脓,方以托里清毒散加减,再配以局部外用中药外敷或换药。结果:本组40例患者急性期8例,亚急性期18例,慢性期14例,治愈28例,好转8例,治愈率70%,好转率20%,总有效率90%。结论:中医中药治疗浆细胞乳腺炎,创伤小、效果好,易于被患者接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浆细胞乳腺炎; 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 R2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33-0136-01

    哺乳期乳腺炎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乳腺外科疾病,极其常见。而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尤其是浆细胞乳腺炎,由于发病甚少非乳腺专业人员知之甚少,但近年来,此病发病率明显增多。因其感染反复发作,易形成窦道或瘘管,反复手术,迁延不愈,甚至导致全乳腺切除,以致成为乳腺外科的一个诊治难题,有人称之为难治性乳腺炎。鉴于本病西医的难治性,笔者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浆细胞乳腺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0例,年龄22~40岁,平均32岁,起病时间1周~18个月,平均2个月,其中,急性炎症期8例(起病2周,类似急性乳腺炎表现,一般无畏寒、发热及血象升高现象,抗生素治疗无效)。亚急性期18例(起病约3周,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或硬结,红肿稍消退)。慢性期14例(肿块缩小,但仍存在,与皮肤粘连,窦道或瘘管形成,经久不愈)。

    1.2 诊断标准

    (1)发病以一侧乳晕部多见,常伴乳头内陷史,在内陷的乳头内可有渣样分泌物,少数伴有乳头溢液。(2)乳晕旁有结块疼痛,皮肤微红,溃烂后脓液有异味,久不收口,形成乳漏。(3)反复发作可有瘢痕形成,乳晕部出现僵硬肿块,其与皮肤粘连。(4)B超特点:浆细胞乳腺炎肿块呈扁平状,纵/横径比值<1,病灶内血流稀少,腋下淋巴结全良性表现,脓液形成时则乳腺病灶呈不规则片状低回音,内见增强光点,如有多处低回块可相互连通。(5)病理学检查: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见浆细胞大量浸润。
, 百拇医药
    1.3 治疗方法

    浆细胞乳腺炎中药治疗分外治和内治。外治在急性期予以金黄散外敷;亚急性期,冲和膏外敷;慢性期龙珠膏换药,瘘管形成则需切开或挂线。内治把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归为气滞痰凝型,予以开郁散合消疬丸加减,中药内服1~2个月;慢性期归为正虚邪恋型,予以托里消毒散加减,中药内服2~3月,后期配六味地黄丸内服。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乳房肿块消失,创口完全愈合;好转:红肿疼痛消失,肿块缩小,瘘管接近愈合;未愈:肿块不散,瘘管不愈。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和好转率之和。

    2 结果

    本组40例患者急性期8例,亚急性期18例,慢性期14例,治愈28例,好转8例,未愈4例转外院治疗,治愈率70%,好转率20%,总有效率90%,未愈10%。
, 百拇医药
    3 讨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1925年由病理学家JoEwing首次提出命名的,在后来的文献中曾出现过其他的名称:乳腺导管扩张症、闭塞性乳腺炎、化学性乳腺炎、粉刺性乳腺炎等。它是以乳腺内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感染性乳房化脓性疾病[2]。中医叫粉刺性乳痈,俗称导管炎,简称浆乳。浆乳不是细菌感染所致,而是导管内的脂肪性物质堆积、外溢,引起导管周围的化学性刺激和免疫性反应,导致大量浆细胞浸润,故称浆细胞乳腺炎。反复发作,破溃后形成瘘管,可以继发细菌感染,长久不愈。

    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特点:(1)常见非哺乳期发病。(2)发病年龄轻,多见于25~40岁。(3)常伴有乳头畸形。(4)多以乳腺肿块就诊,以乳晕周围常见,或伴脓肿形成,急性期可见红肿。

    (5)可伴有乳头溢液,水样浆液或粉刺样脂质样,涂片可见大量浆细胞或炎性细胞。(6)病久易形成窦道或瘘管,迁延不愈[3]。
, 百拇医药
    本病西医多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感染反复,多次手术,伤口仍迁延不愈,患者十分痛苦,笔者参照中医乳痈(非哺乳期)、乳痨、乳漏(乳晕部)三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将浆细胞乳腺炎的急性期、亚急性期辩为气滞痰凝型,治则疏肝解郁、滋阴化痰,方以开郁散合消疬丸加减。慢性期辩为正虚邪恋型,治则补益气血、托里透脓,方以托里清毒散加减。再配以局部外用中药外敷或换药,创伤小、效果好,易于被患者接受,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司徒仪,杨家林.妇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43.

    [2]周大桥,万力生.中医外科诊疗思维[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271.

    [3]谭新华,何清湖.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3.

    (收稿日期:2012-09-12) (编辑:何玉勤), http://www.100md.com(张思义 佐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