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229
编号:13744329
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膜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5日 周诗波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膜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8例室间隔膜部缺损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传统方法和经导管封堵器介入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膜部缺损能够获得十分理想的临床效果,可行性强,值得推广。

    【关键词】 导管堵塞器; 介入; 室间隔膜部缺损; 可行性; 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29-0037-02

    目前,在临床上室间隔缺损(VSD)为比较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尤其以膜部室间隔缺损发病率最高,一般传统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介入方法对该病症的治疗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治疗手段[1]。本次研究出于对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膜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室间隔膜部缺损患者展开分组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室间隔膜部缺损患者,共抽取68例,均符合临床室间隔膜部缺损诊断标准,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5~34岁,平均(12.6±7.6)岁;观察组,男17例,女17例,年龄4~35岁,平均(12.7±8.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抽取的68例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对其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一组为观察组,对其采用经导管介入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指标:治疗有效率、术前术后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右室收缩压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