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22
编号:13764041
对4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救的回顾与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22
     【摘要】目的改进笔者所在科室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方法。方法回顾42例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资料,结合心肺复苏与脑复苏结果对胸外心脏按压、除颤、静脉通路与人工气道建立及脑保护等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心肺复苏成功16例,成功率38.1%;脑复苏成功康复出院3例,成功率7.1%。结论及早开始高质量的胸外心脏按压、早期除颤,尽快建立静脉通道、确保呼吸道通畅是心肺复苏的基础;良好的团队合作是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重视脑复苏是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脑复苏;急救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 2007年1月~2009年12月4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救处置的相关临床资料,现浅谈对心肺脑复苏的体会与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2例在急诊抢救室进行心肺复苏病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16~78岁,平均36.2岁。病种包括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16例,脑血管病3例,呼吸系疾病5例,严重创伤6例,电击伤1例,有机磷中毒9例,溺水2例。
, 百拇医药
    1.2诊断标准(1)神志丧失;(2)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3)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4)心电图表现:①心室颤动或扑动;②心电-机械分离;③心室静止[1]。

    1.3主要诊治措施心脏骤停诊断成立,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由一名高年资医师组织复苏小组,给予胸外心脏按压、除颤、静注肾上腺素、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紧急复苏措施;床旁监护下进行抗心律失常、抗休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并结合脱水、利尿、冰帽降温、冬眠及能量合剂应用等治疗。

    1.4心肺复苏成功标准心搏(窦性、结性、室性加速)恢复,在有或无药物维持下动脉收缩压大于80 mm Hg≥24 h,为心肺复苏成功[2];心肺复苏后,无严重脑功能障碍、意识清楚为脑复苏成功[3]。

    2结果

    心肺复苏成功率38.1%,脑复苏成功康复出院3例,成功率7.1%;8例在住院期间死亡,5例放弃抢救自动出院。
, 百拇医药
    3讨论

    3.1第一时间组成复苏小组,最大限度发挥各成员在复苏中的作用,心脏骤停由于事发突然,情况紧急,在抢救过程中往往显得比较混乱。平时做好预案,一旦心脏骤停者来诊,必须保证现场有一名高年资医师组织指挥,形成由3~5名医生和护士组成的复苏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各负其责,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及早开始高质量的胸外心脏按压、早期除颤,尽快建立静脉通道、确保呼吸道通畅是心肺复苏的生存链,这就决定了急诊室内的救治应当是分秒必争,而且确定有效。本文病例近一半是由患者亲友自行送来医院,发生心脏骤停时未能在早期就开始心肺复苏,来院后心肺复苏成功率极低,而由院前急救人员转送来院者,由于更早开始了心肺复苏,因此获得了较高的复苏成功率。但也看到,脑复苏成功的3例患者全部为在急诊室发生心脏骤停者,这说明不仅早期复苏十分重要,早期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患者最终康复的基石。美国心脏病协会提出4R序列进行心肺脑复苏的生存链概念,只有快速接近、快速CPR、快速除颤和快速高级生命支持,四者紧密结合,才能增加复苏成功的机会[4]。因此,组织分工可以让心肺脑复苏的各项措施在最快的时间内同步实施。
, 百拇医药
    3.2高质量的胸外心脏按压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关键胸外心脏按压术是心肺脑复苏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动作走形的环节,良好的按压可迅速建立一定程度的有效循环,保护和促进器官功能的恢复。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将按压通气比变更为30∶2,就是为了尽量减少胸部按压的中断,提高CPCR的效能[5]。

    3.3掌握除颤技能,强调早期除颤大多数心脏骤停由心源性因素引起,而除颤最佳时机一瞬即逝,一旦室颤转为心脏停搏则复苏的难度会明显增加。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指出,心脏骤停后每延迟1min进行电除颤,复苏存活率下降7%~10%[6],而迟至12~15 min后电除颤几乎难以奏效。急诊科医生护士都应该掌握室颤的诊断并学会使用心电除颤仪,以便于早期除颤治疗。

    3.4多管齐下,保持复苏工作的整体观在急诊抢救室内应充分利用条件尽快建立确定性人工气道,首选经口气管插管,如有困难,则经面罩人工通气也可获得较好的通气效果。静脉通路是复苏用药顺畅进入体内的保障,笔者认为以肘前窝静脉建立最为理想,因该静脉受胸泵负压的影响,应用药物易回流到心脏[7],可以迅速发挥作用,用留置套管针可以快速有效地建立静脉通路,而且较为安全。及早开始降温脑保护,急诊抢救时往往忽略降温措施或者不及时,也是脑复苏成功率低的原因之一。复苏小组则可以在心肺脑复苏的同时以冰帽、冰袋等措施快速降低头部温度,减低脑耗氧,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增加脑复苏机率。另外规范快速给药,准确地执行复苏指令并准确及时记录,并收集复苏病例资料,以便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治疗。
, http://www.100md.com
    3.5强调急诊护士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患者在医院发生呼吸心脏骤停时,绝大多数情况是护士首先在现场,因此护士应通过判断患者的意识及大动脉搏动是否消失等简单的方法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并随即对患者进行心脏按压,而不是盲目地等待医生到来才开始进行心脏按压,这样将缩短重要脏器缺血缺氧时间,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因此,加强急诊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具有非常明确的现实意义。

    不难发现,第一时间发现心脏骤停并快速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开放静脉、头部降温以及团体合作是复苏成功的关键所在,在3例痊愈出院的病例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参考文献

    [1]李培杰,曹雯,张正义.重视围心脏骤停期患者的抢救.中国急救医学,2010,30(7):657-658.

    [2]宋维莫,德番,蓝宝琼,等.463例院内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注册研究.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20(12):713-716.
, 百拇医药
    [3]万健,李国民.3796例院内心肺复苏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9):746-749.

    [4]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2005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Circulation,2005,112:1-136.

    [5]沈洪.中国心肺复苏关注的问题-回顾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的修订.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4):193-194.

    [6]赵达明,曲延峰.心血管急救中的电除颤——解读《200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临床军医杂志,2007,35(2):194.

    [7]赵云腾.对心肺复苏成功因素的再认识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3):185.

    【收稿日期】2011-05-22

    (本文编辑:程旭然), 百拇医药(胡冬英 倪一新 王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