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年第9期
编号:13190478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现代模式及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25日 张芬芳
第1页

    参见附件。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现代模式;进展

    1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发展史40~60年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采取心肾模式:洋地黄、利尿剂;70~80年代转为心循环模式:主要是在强心、利尿基础上,使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前后负荷,改善血流动力学,同时试用儿茶酚胺类和非儿茶酚胺类药物(如多巴酚丁胺和氨力农等);90年代以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心力衰竭治疗的新模式-神经内分泌综合调控模式,所用代表性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BB)和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等。

    2对心力衰竭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细胞凋亡-探索疾病的根源)

    2.1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基本机制的概念变化目前,认为疾病的发展由血流动力学和神经的应激引起,这两种应激都能导致原癌基因的表达。如果原癌基因的表达持续存在,则会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在成人慢性心力衰竭心脏中细胞虽然进入细胞周期,但已经发生终末分化,不继续分化,通过凋亡的特殊生物学途径死亡。细胞凋亡的另一触发机制是氧自由基等氧化合物刺激如心肌缺血、激素和细胞因子等。

    2.2慢性心力衰竭时室壁张力升高等因素可刺激到自由基的产生,而内源性抗氧化活性的降低,又影响氧自由基的清除,氧自由基可诱发心律失常,诱导心肌细胞生长及凋亡相关的基因表达,刺激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最终引起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的进展。

    2.3心脏肾上腺能张力的增加主要通过3个途径使心脏受损(1)肾上腺能受体脱敏现象,包括在循环需要增加时(如运动时)心肌收缩力不相应增加。(2)儿茶酚胺对心肌的直接伤害作用,如使血管痉挛,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及细胞内功能性大分子合成减少,而造成心肌细胞坏死等。(3)儿茶酚胺引起心肌细胞的凋亡与心室重构。

    3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最新共识基于上述循证医学和基础研究进展,创立了以调控神经内分泌紊乱为基础的新的心力衰竭治疗模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