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9年第16期
编号:13372856
APTT、PT、FIB与D-D水平在新生儿早期凝血功能障碍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9年6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16期
     【摘要】 目的 探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与

    D-二聚体(D-D)水平在新生儿早期凝血功能障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0例早产新生儿作为早产组, 并选取同期10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 73例感染新生儿作为感染组, 47例窒息新生儿作为窒息组。所有新生儿均给予早期凝血功能检查。比较早产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凝血指标水平;感染组、窒息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凝血指标水平。结果 早产组新生儿PT(15.37±6.12)s、APTT(68.35±12.05)s

    长于对照组的(12.03±5.41)、(48.63±7.58)s, D-D水平(7.63±1.48)mg/L高于对照组的(2.03±1.15)mg/L,FIB水平(1.42±0.45)g/L低于对照组的(1.81±0.38)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窒息组新生儿PT、APTT明显长于对照组, D-D水平高于对照组, FIB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和窒息组新生儿PT、D-D、APTT、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产儿相较于足月正常新生儿, 其凝血功能异常明显, 即凝血功能降低和纤溶亢进, 当胎儿胎龄越小时, 其凝血功能紊乱越发明显。存在感染以及窒息新生儿凝血机制障碍较为明显, 而早期检测APTT、TT、FIB与D-D等指标水平可以及时判断新生儿早期出血倾向, 对于临床制定干预措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凝血功能障碍;新生儿;凝血四项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6.036

    凝血功能障碍(coagulation diaorders, CD)泛指凝血因子缺乏或者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以软组织、负重关节以及肌肉出血为主要特征, 一般情况下自新生儿时期即存在出血倾向, 部分可在青少年或者成年才被诊出, 其出血症状出现越早, 病情越重[1]。新生儿时期, 新生儿凝血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 相较于成人凝血功能存在很大差异[2]。而本次研究为进一步了解新生儿早期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 现将120例早产新生儿和10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进行对比, 以此为临床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于本院儿科住院的120例早产新生儿作为早产组, 新生儿均在出生24 h内住院, 其中男68例, 女52例。同时选取同期100例足月生产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 男51例, 女49例。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另选取同期73例感染新生儿作为感染组, 47例窒息新生儿作为窒息组。

    1. 2 方法 所有新生儿入院前均未进行任何药物治疗, 并在其入院24 h内实施凝血四项检查。于新生儿出生后取其股静脉血1.5~1.8 ml, 将血液标本置于枸缘酸钠试管内进行抗凝处理, 然后使用全自动生化仪对标本进行血清分离, 仪器参数:转数1500 r/min, 离心时间为15 min, 将分离完成的血浆放置在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及其相关试剂中对新生儿PT、D-D、FIB以及APTT等指标进行检测。

    1. 3 观察指标 比较早产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凝血指标水平;感染组、窒息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凝血指标水平。凝血指标包括PT、D-D、FIB以及APTT。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早产组新生儿PT、APTT长于对照组, D-D水平高于对照组, FIB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感染组、窒息组新生儿PT、APTT明显长于对照组, D-D水平高于對照组, FIB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和窒息组新生儿PT、D-D、APTT、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 临床根据凝血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 前者多指单一凝血因子缺乏, 常于婴幼儿时期出现出血症状, 多伴有家族史。而后者较为常见, 常见于成年人, 临床除出血症状以外, 还多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3]。既往研究显示, 新生儿凝血纤溶状态和成年人存在很大差异, 其D-D水平较成人更高。本次研究中, 早产儿相较于足月正常新生儿其PT、APTT延长, D-D明显升高, 而FIB降低, 出血倾向更为明显[4]。其中, 诱发早产的主要因素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妊高症)、胎盘异常以及妊娠期糖尿病等, 而早产后缺氧酸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相较于足月生产新生儿更高, 其病理因素是造成和加重早产儿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5]。

    FIB是一种由肝脏和成和分泌的糖蛋白, 同样也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由于早产儿身体器官发育不成熟, 无法通过胎盘获得足够的纤维蛋白原, 以致于其FIB水平降低。本次研究中, 早产组新生儿FIB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在一定程度上胎龄越小, 影响其高危因素增加则会导致凝血功能降低。D-D是一种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 一般情况下, D-D特异性明显, 其水平增高说明凝血因子的过度消耗, 可直接反映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的指标[6]。本次研究中, 早产组新生儿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早产新生儿存在纤溶活动增强, 相较于正常新生儿其发生出血性疾病的几率更大。有研究指出, D-D可以作为临床观察新生儿凝血和纤溶功能紊乱的特异性指标, 但其准确性仍需进一步探讨。PT和APTT的延长是因为新生儿时期, 肝脏合成功能不成熟, 加之肠道缺乏足够的大肠杆菌, 导致其维生素K合成不足, 特别是凝血酶原[7]。

    综上所述, 早产儿相较于足月正常新生儿, 其凝血功能异常明显, 即凝血功能降低和纤溶亢进, 当胎儿胎龄越小时, 其凝血功能紊乱越发明显。存在感染以及窒息新生儿凝血机制障碍较为明显, 而检测PT、D-D、FIB以及APTT等指标可以在早期及时的发现凝血功能异常情况, 对于临床早期制定诊疗计划以及降低新生儿风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美英, 田文朋, 陈秀霞, 等. 早产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6, 37(10):1121-1123.

    [2] 邹婷婷, 徐颖. 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评估与管理.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7, 38(6):47-48.

    [3] 邹海珊, 梁桂兰, 梁洁莹. 新生窒息患儿早期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6, 34(3):369-371.

    [4] 牟凤萍, 冯丽娟. 不同胎龄早产儿早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16):3803-3805.

    [5] 孟洪, 晁爽, 刘华仙. 早产儿及足月儿黄疸期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血栓与止血学, 2016, 22(3):330-332.

    [6] 欧容, 徐酉华. 新生儿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病因研究进展. 儿科药学杂志, 2016, 25(4):47-50.

    [7] 邹婷婷, 杜敏, 徐颖. 胃肠外科新生儿围术期凝血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7, 33(8):760-764., 百拇医药(罗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