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5年第6期
编号:12619002
中西医结合内外并治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128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6期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内外并治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 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 对照组56例, 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方案, 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健脾消积汤及灸法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8.61%,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3.9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3, P<0.05);热退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大便恢复时间、肿大淋巴结消失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 治疗组复发2例, 对照组复发13例, 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72, 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内外并治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效果明显, 方法适宜临床操作, 易于患儿接受和认可,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肠系膜淋巴结炎;中西医结合;灸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06.006
, 百拇医药
    肠系膜淋巴结炎常见于儿童及18岁以下青少年, 是引起儿童急性腹痛及反复发作性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并发或继发于胃肠道感染之后, 临床表现多样, 典型表现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 腹痛常见于右下腹, 多为阵发性或阵挛性疼痛。需与急性阑尾炎、急性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克隆恩氏病等相鉴别, 易造成误诊, 临床上治疗后容易复发, 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内外并治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 取得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6月门诊收治的128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 均符合《实用儿科学》[1]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符合脾胃虚寒、寒凝积滞证, 排除合并肺炎、淋巴结结核、阑尾炎、免疫缺陷疾病、外科急腹症患儿。其中男86例, 女42例, 年龄2~12岁, 平均年龄6.38岁, 腹痛89例, 其中持续腹痛36例, 阵发性腹痛53例, 发热46例, 大便异常(腹泻或便秘、酸臭)62例, 伴恶心、呕吐15例。将128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治疗组72例, 对照组患儿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或氨苄青霉素消炎加利巴韦林抗病毒药物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健脾消积汤及隔姜艾灸治疗。健脾消积汤温中散寒、消积健脾、缓急止痛, 主要组方为:党参9~15 g, 苍术9~15 g, 茯苓9~15 g, 黄连3~5 g, 干姜6~9 g, 木香6~9 g, 枳壳6~9 g, 槟榔6~9 g, 白芍6~9 g, 小茴香3~6 g, 乌药6~9 g, 元胡6~9 g, 姜半夏6~9 g, 焦三仙各9~15 g, 炙甘草6 g, 根据临床兼证加减用药。灸法治疗, 取穴神阙、关元、中脘、足三里, 采用隔姜艾柱灸法, 每穴4壮, 1次/d, 7 d为1个疗程, 根据病情治疗1~2个疗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 http://www.100md.com
    1. 2 观察指标 用药期间观察体温、症状、体征, 治疗前后腹部彩超查肠系膜淋巴结的变化。随诊6个月, 观察有无复发情况。

    1. 3 疗效评定标准[1]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 血常规正常, 腹部彩超未见肿大淋巴结。显效:发热、腹痛消失, 腹部压痛明显减轻, 血常规正常, 腹部彩超未见肿大淋巴结, 内部血供明显减少难以显示。有效:腹痛虽减轻, 但时有发作, 腹部压痛减轻, 血常规正常, 腹部彩超复查淋巴结减少或减小, 内部血供减少。无效:症状、体征、血常规无明显变化, 腹部彩超复查淋巴结改变不明显, 内部血供仍丰富。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 http://www.100md.com
    2. 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3, 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症状、体征及腹部彩超肠系膜淋巴结变化比较 治疗组发热持续时间短, 腹痛消失早, 大便恢复快, 肿大淋巴结消失快,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随访6个月, 观察患儿复发情况, 结果显示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2,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复发情况比较(n, %)

    组别例数复发例数复发率

    对照组561323.21

    治疗组7222.78a
, http://www.100md.com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亦称Brennermann综合征, 多发生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或继发于肠道感染之后, 近几年来, 此病有增长趋势, 病情迁延, 可导致反复发作性腹痛, 常引起食欲不振, 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目前现代医学多以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氨苄青霉素、甲硝唑配以抗病毒药物治疗为主, 由于患儿腹痛持续时间长, 易反复发作, 长时间应用抗生素可导致免疫力低下。

    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中医属于“腹痛”范畴,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 小儿脾胃娇嫩, 倘或寒暖不慎, 饥饱失调, 甚或恣啖生冷, 脾胃运化失司, 痰湿内生, 加之复感外邪 , “寒、痰、湿、食”积滞肠中, 腹气不通, 脉络瘀阻, 不通则痛, 故出现腹痛。《素问·举痛论篇》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 小络急引故痛”[2]。
, http://www.100md.com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自拟中药方剂健脾消积汤内服, 其中党参、茯苓、苍术健脾益气、燥湿化痰, 姜半夏和胃降逆止呕, 干姜、小茴香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焦三仙消食化积, 木香、枳壳、槟榔、乌药行气消胀, 元胡活血止痛, 少佐黄连清食积胃热, 诸药相配温中散寒, 消积健脾、缓急止痛。而灸法外治, 则利用灸法和姜的温热作用, 温运脾胃, 散寒祛湿, 温通经络, 调节脏腑气机, 达到治病的目的, 同时灸法具有泻实补虚的双向调节作用[3, 4]。同时穴位用药可以通过穴位渗透皮肤进入经络, 入脏腑, 直达患病之处, 同时激发全身经气, 沟通表里, 调整阴阳平衡, 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5, 6]。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中药和灸法内外并治, 比单纯应用西药效果更显著, 中西医结合内外并治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 总有效率明显提高, 发热持续时间短, 大便恢复正常快, 腹痛、肿大淋巴结消失时间缩短, 复发率明显降低, 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无理论研究证明。中西医结合内外并治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操作简单, 价格低廉, 患儿易于接受和认可, 值得临床推广。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62.

    [2]李倩, 孙远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7(3):297-299.

    [3]贺慧敏.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研究进展.中医儿科杂志, 2014, 10(2):68-71.

    [4]王玉红.艾灸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85例.中国社区医师, 2003, 19(9):41.

    [5]王妍炜.贴敷疗法在儿科的应用.现代医药卫生, 2005, 21(11): 1407.

    [6]吴才敏, 谢静.加味二陈汤兼脐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60例疗效观察.中医药导报, 2011, 17(7):46-47.

    [收稿日期:2014-09-15], 百拇医药(张健?郝丽华?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