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30期 > 正文
编号:12318281
浅谈68例浆细胞性乳腺炎中西医治疗心得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25日 王丽华 张彦青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总结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68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内服中药,外科手术进行治疗。结果 68 例患者位于乳晕区者46例,位于周围乳腺组织者22例;其中乳房肿块49例,肿块伴乳头溢液11例,伴脓肿形成8例;其中单纯乳头溢液者6例,瘘管形成2例。伴乳头凹陷者32例,1例术后存在切口红肿。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治愈率较高,病程短,并发症少。

    【关键词】 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治疗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s,PCM)是疾病发展的某一阶段镜下可见扩张导管周围大量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乳腺良性疾病,多见于经产妇女,主要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和乳房肿块,另外可有乳房疼痛,乳头内陷和局部皮肤粘连甚至橘皮样改变。国内外已有研究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与自身免疫性有关[1],治疗上至今仍没有统一认识。此病在文献中有多个名称,如乳腺导管扩张症、粉刺性乳腺炎、导管周围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 从病理发展过程看,这些命名只是反映了该病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科经中西医治疗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68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8岁(25岁~51岁),左侧36例,右侧30例,双侧2例。病程1个月至2年。肿块直径1.5~9 cm,抗炎治疗缩小者63例,肿块伴乳头溢液11例,伴脓肿形成8例, 1例术后存在切口红肿,1例乳头渗液,1例切口愈合不佳经保守治疗而愈,仅2例伴局部红肿热痛、有小脓栓溢出、窦道形成。

    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乳头溢液和乳房肿块,另外可有乳房疼痛、乳头内陷和局部皮肤粘连甚至橘皮样改变。根据临床过程分为三期:急性期表现为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但常无发热和血象增高,一般抗感染治疗常难奏效,诊断较为容易;亚急性期表现为乳腺炎性肿块;慢性期表现为肿块或乳管瘘,前者容易与乳腺癌想混淆。

    2 治疗方法

    2.1 内治法

    2.1.1 气滞热壅证 患者主要表现乳汁郁积,皮色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口渴,便秘;苔薄黄,脉数。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乳汁壅滞者,家王不留行、路路通、漏芦等;肿块明显者,家当归、赤芍、桃仁等。

    2.1.2 热度炽盛证 患者表现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伴有壮热,全身症状加重;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方药:透脓散加味。热甚者,家生石膏、知母、金银花、蒲公英等;口渴甚者,家天花粉、鲜芦根等。

    2.1.3 正虚毒恋证 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脓水不断,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消除乳漏;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毒热不退,饮食减少,舌淡,苔薄,脉弱无力。治法:益气和营托毒。方药:四妙汤加味。

    2.2 外治法

    2.2.1 初起 乳汁郁滞,乳房肿痛,可用热敷家热敷按摩,以疏通乳络。先轻揪乳头数次,用五指从乳房四周轻柔地向乳头方向按摩,将郁滞的乳汁渐渐推出。可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2.2.2 脓肿形成期 应在波动感及压痛最明显处及时切开排脓。切口应按乳络方向并与脓腔基底大小一致,以避免手术损伤乳络形成乳漏;刀尖宜向上轻挑,便于掌握切口的大小、深浅及方向,避免手术刀向下切割太过,导致切口过深、过大;切口应选择脓肿稍低的位置,使引流通畅而不致袋脓。如果脓肿位于乳晕处,可沿乳晕边缘行弧形切口。如果为乳房深部脓肿,则应在乳房下缘作弓形切口,切开脓腔,引流脓液。脓肿小而浅者,可用针吸穿刺抽脓,并外敷金黄膏。

    2.2.3 溃后 切口或针吸排脓后,用八二或九一丹提脓拔毒,并用药线引流,外敷金黄膏。待脓净仅有黄稠滋水时,改用生肌散收口。

    2.3 其他疗法

    2.3.1 抗感染治疗 严重感染,局部或全身症状明显,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术明显增高,继续发展有可能并发脓毒败血症时,应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

    2.3.2 应用退乳药物 不宜做常规治疗,只有当感染较重或脓肿已经形成时才予以回乳。口服溴隐亭每日2.5~5 mg,口服2~5周。或口服己烯雌酚1~2 mg,3次/d,连服2~3 d。

    3 讨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名为粉刺性乳痈,是由热毒浸入乳房而发生的阳证。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有发热,本病常发生于产后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多因乳头破碎,内陷,影响充分哺乳;或哺乳方法不当,或乳汁多而少饮,或断乳不当,乳汁郁积;或肝气郁结,厥阴之气失于疏泄,郁而化热;或体虚汗出受风,或露胸哺乳,外感风邪;或乳儿含乳而睡,口中热毒之气侵入乳孔,均可使乳络郁滞不通,化热成痈。西医认为本病与厌氧菌感染[4]等相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1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