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30期 > 正文
编号:12318260
抗精神病药药物相关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25日 王家芳 肖承文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分析102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致肝损害患者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抗精神病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本院102例抗精神病药物性致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时间、服用药物种类、发病时间、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物及临床肝损害分型,综合评价抗精神病药物与肝损害的相关性。结果 引起肝损害的抗精神药物有:氯丙嗪为19.6%、氯氮平16.7%,奋乃静为12.7%、氟哌啶醇为10.8%、舒必利为9.8%、利培酮为8.8%,奥氮平7.8%,阿立哌唑7.8%,齐拉西酮5.9%等,临床上以急性药物性肝病多见,主要类型为肝细胞型,大多数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于服药后1周~2个月。结论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易致肝损害,应定期检查,及时防治,防止漏诊。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物;肝损害;相关性;临床分析

    药物性肝炎是指由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而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均会引起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对慢性精神患者往往危险性更高,在临床上诊治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害较为重要,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102例抗精神病药物性致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102例为2005~2011年3月从我院精神科转入我科的肝损害住院患者,男58例占56.9%(58/102),女44例占43.1%(44/102),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32∶ 1,年龄最小15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44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病案室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查阅病历,以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为检索关键词,共检索出146例,对符合入选条件的102例患者记录服药史(药物种类、给药方式、给药时间,症状出现的时间、有无合并用药等)、临床表现(临床症状、症状出现时间、消失时间及体征)、饮酒史、体征、肝功能试验、病原学检查、血常规、嗜酸细胞计数、甲胎蛋白、B超检查,治疗与转归。

    1.3 诊断标准 ①用药后1~4周(或更长时间)出现肝损伤的表现。②初发症状有发热、皮疹、瘙痒、黄疸等。③末梢血中嗜酸性细胞>6%。④有肝内淤胆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病理和临床征象。⑤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肝内淤胆或肝实质细胞损害。⑥偶然再次用药后又发生肝损伤。符合标准①再加上②~⑥项中的任何两项即考虑为药物性肝损伤[1]。

    1.4 排除标准 ①排除肝损伤的其他病因。②具有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血清学指标改变的时序特征。③肝损伤符合该药已知的不良反应特征。

    2 结果

    2.1 服用抗精神病药后出现肝损害的时间 本组患者在用药后发病时间最短5 d,最长3个月,其中1周内5例,占4.9%;1~2周内22例,占21.6%,2周~1个月内28例,占27.5%;1~3个月内37例,占36.3%;发病时间不详10例,占9.8%。77例(75.5%)在2周~2个月发病。

    2.2 各类抗精神病药肝损害百分比 本组引起肝损害的抗精神病药物有:氯丙嗪为19.6%(20/102)、氯氮平16.7%(17/102),奋乃静为12.7%(13/102)、氟哌啶醇为10.8%(11/102)、舒必利为9.8%(10/102)、利培酮为8.8%(9/102),奥氮平7.8%(8/102),阿立哌唑7.8%(8/102),齐拉西酮5.9%(6/102)。

    2.3 临床症状 乏力82例,占82.3%;食欲不振56例,占54.9%;恶心44例,占43.1%;皮肤瘙痒20例,占19.6%;发热11例,占10.8%;无症状8例,占7.8%。体征:黄疸66例,占64.7%;皮疹9例,占8.8%。症状可能重叠,同一患者可表现多种症状。

    2.4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损害:ALT升高者96例,占94.1%;AST升高者94例,占92.2%;胆红素异常者90例,占88.2%;碱性磷酸酶(ALP)升高36例占35.3%;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42例,占41.2%; 嗜酸性粒细胞大于6%者15例,占14.7%;总胆汁酸(TBA)升高43例,占42.2%;白蛋白(ALB)下降9例占8.8%;血小板减少5例占4.9%;凝血时间异常16例占15.7%,。

    2.5 肝损害其他辅助结果分析 本研究中有102例病例行腹部B超检查,18例提示弥漫性肝脏病变,肝大18例,占17.6%;脾大3例,占2.9%,84例无特殊发现,行CT、肝组织学检查者也无特异性,其余检查缺乏特异性。

    2.6 肝损害类型 大多数73.5%(75/102)肝损伤表现为肝细胞性(ALT/碱性磷酸酶,R比值≥5),13.7% (14/102)为胆汁淤积性(R≤2),12.7% (13/102)为混合型。

    2.7 治疗与转归 首先停用或换用其他肝损作用较小的抗精神病药物,适当休息,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应用保护肝细胞药物及非特异性解毒治疗,一般1~2个月肝功能可恢复。本组102例中治愈者60.78%(62/102例),好转33.33%(34/102例),未愈者5.88%(6/102例),总有效率94.1%。

    3 讨论

    近年来药物性肝炎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据文献统计,目前有500~1 000种药物可引起药物性肝炎[2]。精神分裂症患者因病程迁延,易于复发,在接受治疗时,药物剂量较大,用药时间较长而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些患者甚至需要终身服药,这和抗精神病药物对肝脏的损害率高[3]有关,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服用一周后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的患者占20—30%,也常伴有不同程度肝损害,因此,对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必须要提高警惕,临床使用时应严格掌握用药禁忌证和适应证,并在服药过程中密切监测肝功能[4],及时正确处理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在临床上较为重要。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肝脏是抗精神病药物代谢、转化的重要场所,很多药物在肝脏进行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反应等一系列代谢过程中,能生成有毒性的自由基,直接抑制肝细胞Na+,K+—ATP酶的活性,破坏肝细胞的稳定性及解毒酶,从而导致转氨酶的升高,形成肝损害。有研究报告,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1个月后有36%以上患者出现肝脏ALT升高,用药2—3月后仍有25%的患者ALT升高。

    本研究表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致肝损害的患者中,氯丙嗪为19.6%最高,氯氮平16.7%次之,奥氮平7.8%,阿立哌唑7.8%,齐拉西酮5.9%相对较轻。乏力、黄疸、转氨酶升高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均有ALT、ALP、TBIL、DBIL、GGT、AST升高,主要为肝细胞损伤型,一般而言,药物性肝损害如及时诊断和及时停药,适当休息,加强营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5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