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30期 > 正文
编号:12154776
X线造影联合超声诊断小儿肥厚性幽门梗阻的应用价值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25日 张仲禹
第1页

    参见附件(2948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X线造影与超声扫查联合应用在诊断小儿肥厚性幽门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给40例肥厚性幽门梗阻性疾病的患儿进行X线钡餐造影检查和超声检查。通过X线钡餐造影可以观察对比剂透过食道和胃部情况。利用超声检查测量幽门管长度、直径以及幽门肌的厚度。结果 40例患儿均经过超声检查和X线钡餐造影检查。其中36诊断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4例诊断为幽门痉挛,使用解痉药后患儿幽门暂时性痉挛消失。超声检查发现幽门狭窄患儿的幽门管平均长度为(19.75±2.67)mm,平均肌层厚度为(5.84±1.14)mm,幽门管直径为(16.32±2.11)mm。结论 X线钡餐造影联合超声波检查结合具有互补性,联合应用可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

    幽门梗阻,超声检查;X线造影

    

    作者单位:102417北京市房山区河北中心卫生院放射科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是一种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从而导致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机械性幽门梗阻性疾病。它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疾病,发病率约为2.5‰~8.8‰,其中男性多见于女性[1]。X线钡餐造影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金标准,近年来随高频超声技术的应用,使得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的超声诊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研究联合应用X线造影和超声技术诊断小儿肥厚性幽门梗阻性疾病,旨在探讨两种检查联合应用在小儿肥厚性幽门梗阻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近2年来在北京市房山区河北中心卫生院进行检查的40例患儿。平均年龄为15~62 d。男患儿为28例,女患儿为12例。患儿多以频繁的呕吐、进行性加重伴消瘦而前来就诊。开始时的症状是溢奶,之后加重为喷射性呕吐,呕吐物多为带凝块的奶汁,少数可有咖啡样呕吐物。其中触诊到患儿肥大的幽门肿块3例,患儿便秘11例。40例患者均行X线钡餐造影检查和超声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X线钡餐检查采用F99_ICT500 mA透视机(万东公司产品),钡餐造影检查前需要禁食3~4 h。首先进行胸腹部透视,鉴别患儿有无不适应钡餐检查的其他胃肠道疾病。若患儿无禁忌证,则采用稀钡30~60 ml,由患儿用奶瓶吸吮后进行透视。造影检查时应取右侧卧位或俯卧右前斜位,这样可以满意地显示幽门管和十二指肠球部,更利于钡剂排出。造影检查时依次观察食道、胃食管前庭部、贲门、胃底和胃体,然后观察幽门及十二指肠球的充盈及排空情况,同时抓住时机点片以准确显示幽门情况。超声波检查采用DC-6 (迈瑞公司产品)彩色超声诊断仪。超声波检查诊断幽门狭窄的标准为幽门管长度≥18 mm、幽门管直径≥13 mm、幽门肌厚度≥4 mm。采用高频线阵探头,频率设定为7~11 MHz。患儿采用仰卧位或者左侧卧位,观察幽门管的上下径、前后径以及幽门肌的厚度。然后边喂水边动态观察。

    2 结果

    40例患儿均经超声检查与X线钡餐造影检查,其中36诊断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4例诊断为幽门痉挛,使用解痉药可使幽门暂时性痉挛消失。36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的幽门管平均长度为(19.75±2.67)mm,平均肌层厚度为(5.84±1.14)mm,幽门管平均直径为(16.32±2.11)mm。超声扫查时,横切似“靶环”样,纵切似“宫颈”长轴,胃腔扩大,胃内容物潴留,部分胃蠕动亢进。4例幽门痉挛患者经超声扫查发现幽门肌层不肥厚,且管腔内可见内容物通过。4例患者幽门管长度在14~17 mm之间,肌层厚度约2~3 mm,见表1。

    40例患儿先进行腹部立位透视,可见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张,大部分患者肠道内气体少。诊断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患儿发现其胃腔扩张且蠕动增强。钡剂行进至幽门部后受阻,排空延迟,幽门管细长且狭窄。36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幽门梗阻表现,其中幽门管呈线样征的有27例(75.0%),胃窦部呈肩样征的有13例(33.1%),胃窦部呈鸟嘴征的有7例(19.4%),其中合并胃食管反流的有19例(47.5%)。4例幽门痉挛患儿的钡餐造影都出现了鸟嘴征,但无“肩样征”、“双轨征”、“蕈伞征”等征象。患儿的幽门管长度正常,平均长度为(13.71±1.14)mm。

    3 讨论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导致幽门管管腔狭窄从而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它是新生儿和小婴儿的常见外科疾病之一,发病率在国外非常高,达到约1.5‰~4.0‰,占先天性胃肠畸形的首位。而在国内发病率则较低,占第3位,发病率约为0.3‰~1.0‰,患儿均为足月婴幼儿,且在男性中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4:l[2]。本组病例男28例,女12例,与文献报道相符。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否存在家族史及遗传史目前还尚未清楚。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胚胎早期的幽门环肌过度发育、增生导致幽门肌肥厚。已有研究证明肥厚的幽门肌层中,神经丛和神经节细胞发育存在缺陷或变性,从而阻断了幽门生理上的反射弧,使幽门的功能失调。从而可促使幽门环肌代偿性肥厚,管腔狭窄,导致幽门不同程度的梗阻[3]。

    X线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该疾病的首选方法。它不仅能在术前明确诊断,而且还能对临床诊断不清的呕吐患儿有鉴别诊断的作用[4]。胃肠道的X线钡餐造影常可出现具有特征性的X线征象。由于幽门管狭窄导致钡剂排空延迟,使得胃腔明显扩大,蠕动增强。肥厚的幽门肌对胃窦一侧压迫时可产生弧行的压迹即“肩样征”。当有少量钡剂通过狭窄的幽门管时,可以发现细线样改变,称“线样征”。如过水肿的黏膜夹在幽门管的中央,两侧又有平行的线状钡剂充盈则称为“双轨征”。幽门管变细拉长与十二指球部少量钡剂充盈后常形成“蕈伞征”。当幽门管完全梗阻时,可出现“鸟嘴样”突出[5]。

    然而X线钡餐造影检查不能很好地鉴别胃痉挛与狭窄,且有部分小婴儿不能完成造影检查。超声检查由于具有非侵入性、没有痛苦以及无放射性损害的优点,成为检查小儿胃肠道梗阻疾病的有效手段。二维超声检查不仅可多角度多方位观察胃幽门管结构,环形肌增厚程度,而且容易测量到幽门管长度、管腔内径,并容易与幽门痉挛、幽门瓣狭窄、胃扭转等呕吐性疾病鉴别。超声可以发现幽门的肥厚肌层为一环行低回声区,相应的黏膜层为高密度回声。应用超声诊断检查更便捷,无创伤,更有利于患儿接受,检查后亦无需特殊处理,给临床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但对肠气过多及幽门位置异常的患儿,很难显示出幽门肌图像,且饮水后右侧卧位观察幽门通过情况易引起呕吐。另外,B超诊断也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超声检查在幽门狭窄诊断中最大的优势是能在局部区域直接显示并测量幽门区肿块的长度及肌层厚度。同时可以观察胃蠕动以及幽门舒张和收缩情况。它的准确性高,重复检查方便,且不受幽门痉挛影响,婴儿可避免钡餐和X线照射。是一种局部的、放大的检查方法。但超声检查容易受到操作者水平及超声设备的限制,有时由于胃底气体的影响导致在食管前庭部的应用受限。X线钡餐检查可以广泛地显示胃部的间接征象,是目前诊断幽门狭窄的金标准。具有的极高的诊断准确性,对于呕吐患儿超声检查阴性者行钡餐检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4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