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9期 > 正文
编号:12155188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5日 卢迎宏
第1页

    参见附件(2750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过介入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0年01月至2011年07月期间,郑州市中心医院诊治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检测患者术前、术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与术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4.54±0.37)mg/L相比,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8.84±1.32)mg/L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检测,提高术后对心肌损伤的灵敏度的检测,有助于术后的监测治疗,以及判断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超敏C反应蛋白

    

    目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世界上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常见类型[1]。有报道称,炎症与冠心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C反应蛋白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介质,很可能成为心血管事件最强有力的炎性标志物,所以,C反应蛋白成为心血管学者的研究对象[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低水平C反应蛋白的变化[3]。介入治疗后,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但其作用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本研究,2010年01月至2011年07月期间,郑州市中心医院诊治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检测患者术前、术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39~68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相关的辅助检查,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诊断标准(2000年),所有患者均确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1.2 治疗方法

    1.2.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GAG)及PCI治疗 于术前3 d,所有患者服用100 mg阿司匹林和75 mg氯吡格雷,1次/d。以右股动脉作为穿刺径路,当冠脉狭窄≥75%,才确定治疗有临床意义。穿刺成功后,通过鞘管注入6000 IU肝素,手术过程每延长1 h,就再注入1000 IU肝素。术后服用100 mg阿司匹林和75 mg氯吡格雷,1次/d;使用5000 IU低分子肝素钠,2次/d,连用7 d;服用20 mg阿托伐他汀,每晚服用一次。通过Judkin技术进行操作,待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进行PCI治疗。

    1.2.2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判定标准[4] 置入支架,充分打开后,残余狭窄<10%或者狭窄程度减少50%以上,没有出现并发症,手术治疗后,患者的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1.2.3 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 在术前和术后24 h,采集2 ml空腹外周静脉血,待分离血清后,通过双抗体夹心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规程,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术后随访大约1年时间,每月电话随访一次,于3、6和12个月,告知患者进行门诊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术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4.54±0.37)mg/L相比,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8.84±1.32)mg/L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作为介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稳定型心绞痛(SAP)之间的心绞痛(AP)[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形成血管栓塞,阻塞管腔狭窄的血流,很容易导致心肌缺氧。患者炎症和组织损伤时,C反应蛋白(CRP)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是非特异性标志物。在炎症、组织损伤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C反应蛋白的浓度明显增高。随着患者病情的改善,以及患者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恢复,C反应蛋白会相应的不同程度地降低。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由于其较高的敏感性,可以检测出C反应蛋白的微小变化。

    由于支架损伤或者术前已经存在的炎症反应的双重作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升高。检测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发现其水平的轻度变化,可以预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性,对无症状的早期心绞痛患者,进行前瞻性的预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做出可靠的预测。总而言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检测,提高术后对心肌损伤的灵敏度的检测,有助于术后的监测治疗,以及判断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黄宗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与预后的关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5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