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4期 > 正文
编号:12092607
低场磁共振对垂体瘤的诊断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5日 余晓莉
第1页

    参见附件(2198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场磁共振对垂体瘤的诊断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疑似垂体瘤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分别通过低场磁共振检查和手术证实。结果 肿瘤直径(11.3±6.5)cm,垂体大腺瘤12例,垂体微腺瘤18例。垂体肿块样增大17例,上缘均有局限性、不对称性隆突5例,肿瘤呈现T1WI、T2WI均匀信号14例,4例T1WI信号低,7例T2WI信号高。增强扫描大腺瘤明显强化,微腺瘤低强化。垂体柄居中者2例,偏移者26例,2例显示不清晰。低场磁共振和手术证实垂体瘤侵犯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低场磁共振具有无创伤、软组织对比度好,可以完整的显示垂体瘤及周围结构侵犯情况。

    【关键词】 低场磁共振;垂体瘤;侵犯

    垂体瘤起源于脑垂体,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肿瘤的10%左右,其生物学行为可以分为侵袭性垂体瘤和非侵袭性垂体瘤[1,2]。其中侵袭性垂体瘤类似于恶性,手术治疗难度较大,术前的低磁场共振评价对于手术疗效影响较大。通过低场磁共振对垂体瘤准确定位和分析,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磁共振室收治的疑似垂体瘤患者3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8~66岁,平均(41.5±10.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其中男性为颧骨高,四肢肥大,头痛、视力降低,女性表现为月经失调、泌乳,血清泌乳素增高。

    仪器:美国GE公司,1.0T

    1.2 方法 患者均行常规的矢状位、冠状位平扫,矢状位扫描平面平行在身体的长轴,冠状位扫描平面平行于垂体柄。扫描参数:FOV200 mm,层厚为2 mm,时间间隔0.2,T1WI:TR 20 ms,TE 8.9 ms,T2WI:TR4500 ms,TE102 ms。如有需要采用推注GD-DTPA造影剂,剂量为0.1 mmol/kg,进行冠状位、矢状位、横轴位的T1WI扫描。在冠状位上测量肿瘤的最大直径,记录其大小、位置、信号强度特点及向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垂体瘤的影像学特征、垂体瘤向组织侵犯生长情况;比较低场磁共振和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卡发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垂体瘤的影像学特征 肿瘤直径(11.3±6.5)cm,垂体大腺瘤12例,垂体微腺瘤18例。垂体肿块样增大17例,上缘均有局限性、不对称性隆突5例,肿瘤呈现T1WI、T2WI均匀信号14例,4例T1WI信号低,7例T2WI信号高。增强扫描大腺瘤明显强化,微腺瘤低强化。垂体柄居中者2例,偏移者26例,2例显示不清晰。

    2.2 垂体瘤向组织侵犯生长情况(如表1)。

    2.3 低场磁共振和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情况的比较(如表2)

    3 讨论

    依据其直径的大小可以将垂体瘤分为大腺瘤和微腺瘤两种。大腺瘤直径>10 cm,微腺瘤直径<10 cm。T1WI主要在垂体瘤和脊索瘤信号强度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增强扫描后,垂体瘤可出现强化。T2WI可以反应肿瘤腺性结构的病理学特征,结合颅窝底的中线区域只有垂体的组织结构,可以明确的诊断。通过对垂体瘤的测量,垂体大腺瘤12例,多呈现圆形或者椭圆形,有的呈现分叶状,T1加权多为中低信号,T2加权可出现高信号。垂体微腺瘤18例,增强扫描微腺瘤低强化。垂体柄居中者2例,偏移者26例,2例显示不清晰。侵犯是垂体瘤常见的临床特征,其中海绵窦受侵犯可能出现正常海绵窦变窄或者消失,向外移位,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和垂体之间无明显的硬膜分割,只有一层疏松的纤维组织,垂体被包裹在纤维包膜内,如果纤维包膜被破坏,垂体瘤将会无阻碍的突入海绵窦。垂体瘤还可以向鞍上扩展,起初受到鞍隔的限制,当最终冲破鞍隔会入鞍上,可见“束腰征”。垂体瘤的鞍内侵犯主要是对鞍底骨质的侵犯,如果鞍底骨质下陷,垂体瘤会突入蝶窦内,鞍底、斜坡骨质会被广泛的破坏。本组通过低场磁共振和手术病理结果对垂体瘤侵犯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低场磁共振和手术证实垂体瘤侵犯无明显的差异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9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