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91054
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68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6期
     我院自从1997~2010年,采用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68例,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在28~62岁,平均45岁。诊断标准为:头痛,呕吐,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腰穿为血性脑脊液。病例中,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术后,脑溢血术后等。

    2 治疗方法

    患者在采取脱水,止血,抗感染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仍有头痛、呕吐者,再给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烦躁不安者适当使用镇静剂,然后常规腰穿。首次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30~50 ml后每次放出20 ml左右,并同时在5 min内缓慢注入0.9%生理盐水等量,加地塞米松5 mg,1次/d,一疗程为3~4 d。如一疗程后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可间隔1~2 d再继续置换,直到脑脊液变清,细胞数和蛋白基本正常为止。

    3 结果

    头痛与颈强直持续时间最短在24 h内好转,大部分病例在一个疗程结束后好转,仅1例患者(脑溢血术后)在一个疗程结束后,仍有头痛和颈强直,间隔2 d后再继续置换时明显好转。

    4 讨论

    SAH致死、致残是由脑疝、脑动脉痉挛、血脑屏障损害、交通性脑积水等病变所致。放出血性脑积液有以下优点:①能迅速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呕吐、缓解颈强直、预防脑疝形成;②改善脑脊液循环,有利于血性脑脊液的吸收,防止蛛网膜粘连及正常颅压性积水;③通过血性脑脊液的置换,可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对血管壁的刺激以及氧合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裂解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以防止脑血管痉挛;④椎管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可保持颅内压相对稳定,又能稀释含血脑脊液,减轻有害物质。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自由基、减少渗出、预防蛛网膜粘连、减轻脑水肿作用。脑脊液置换与脑疝:在脑出血、脑肿瘤时,颅内压力増高不均匀,作腰穿放脑脊液易引起脑组织移位而形成脑疝。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以及颅脑外伤、脑肿瘤、脑溢血术后的患者等,血性脑脊液所致颅内高压,各部位脑组织受到的压力是均匀的,一般不会发生脑疝。但对于已经(或可能)发生脑疝的患者,本文坚决主张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应列为禁忌。 (彭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