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32期
编号:11979909
临床微生物血培养临床应用价值及操作规范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32期
     【摘要】 目的 血培养是检测菌血症和真菌血症最简单、最准确、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确认机体血流感染病原学的基础。标本的正确采集是保证血培养结果的基础。标准化的血培养采集方法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血培养检测的质量和临床价值,减少标本假阴性以及污染和假阳性结果的发生。主要目的是鉴定血液病原体以及指导正确的抗菌药物治疗。

    【关键词】 血培养;临床应用价值;操作规范

    1 血培养临床应用价值

    当微生物侵入血液迅速繁殖超出免疫系统清除这些微生物的能力时,形成菌血症或真菌血症.菌血症包括一过性菌血症、多次一过性菌血症(间歇性菌血症)、持续性菌血症。一过性菌血症常发生于感染病灶的外科处理、黏膜创伤操作和易污染的外科手术,也可发生于全身和局部感染早期;间歇性菌血症常发生于腹腔等部位未能及时引流的脓肿;持续性菌血症常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血管内膜感染疾病。大部份为间歇性菌血症,因此需要每日采血2~3次为宜。血培养检测可帮助诊断下列疾病。如:菌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以及临床不明原因感染等疾病。因此血培养检测对于一些疑难病例的确诊非常重要。
, 百拇医药
    2 血标本采集

    2.1 采血指征:以下一种体征时可作为采血重要指征:①发热(体温≧38℃)或低温(≦36℃);②寒战;③白细胞计数大于10.0×109/L;④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⑤血压降低;⑥C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⑦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⑧血小板减少;⑨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特征而临床可疑菌血症,应采集血液培养.新生儿可疑菌血症,应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2.2 采血程序 ①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30 s以上;②1%~2%碘酊作用30 s或10%碘伏60 s;③70%酒精脱碘:对碘过敏的患者,用70%酒精消毒60秒,待酒精挥发干燥后采血。

    2.3 培养瓶消毒程序 ①70%酒精擦拭血培养瓶橡皮塞60 s;②用无菌纱布或无菌棉签清除橡皮塞表面残余酒精或无菌棉签清除橡皮塞表面残余酒精。

    2.4 静脉穿刺和血培养瓶接种程序 ①可戴橡胶手套固定静脉,不可接触穿刺点;②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勿换针头,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厌氧瓶先注入),如果同时采两套血标本,须在不同部位采血,也可按厂商推荐采血法;③血标本接种到瓶后,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立即送检,切勿冷藏。
, 百拇医药
    2.5 采血量 成人采血量8~10 ml,儿童1~5 ml,血液和肉汤比为1∶5~1∶10。每增加1 ml血量,阳性率可提高1.2%左右。

    2.6 采血次数和采血时间 尽量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进行采血,24 h最好采集2~3次作血培养,每次2瓶(需氧和厌氧)。入院前两周接收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连续三天,每天采集两份,可选择能中和或吸附抗菌药物的培养基,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1 h采血,或寒战﹑发热1 h进行,特殊的全身性和局部感染患者采血培养建议:①可疑急性原发性菌血症﹑真菌血症﹑脑膜炎﹑关节炎或肺炎,应在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标本;②不明原因发热,如隐性脓肿﹑伤寒热和波浪热,先采集2~3份血标本,24~36 h后估计体温升高之前再采集2份以上;③可疑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如血培养持续阴性,应改变血培养方法,以培养出罕见的细菌或苛养菌;④可疑细菌性心内膜炎,在1~2 h内采集3份血标本,如果24 h后阴性,在采集3份以上血标本。
, http://www.100md.com
    3 标本运送

    采血后应立即送检,不能送检的应放置室温或放置35℃~37℃温箱中,切勿冷藏。

    4 标本验收

    检查培养瓶是否有破裂或明显污染,瓶子标签与申请单是否相符,血液标本是否凝固,在瓶中注明采血量;②对于延迟送检的标本,观察微生物生长可视信号,培养瓶内是否有絮状物﹑混浊﹑溶血﹑凝块﹑薄膜产生;③标签与化验单不符合,培养瓶破裂或明显污染,拒收,同时与临床医生联系,报告拒收理由;④另外,对于放置12 h以上的送迟的标本及采血量不足的标本也要拒收。

    5 实验室检查

    5.1 血培养操作过程应注意生物安全防护。

    5.2 血培养瓶处理 每天检查一次,注意微生物生长信号,48~72 h未生长的培养瓶应转种血平皿进行需氧厌氧培养、报警,观察需氧瓶和厌氧瓶生长情况,确定需氧菌和厌氧菌,然后无菌抽取培养物(抽取之前要混匀培养瓶),涂片﹑革兰氏染色,尽快报告医生染色结果及细菌生长特性,记录报告日期﹑时间﹑内容及患者姓名,作为初级报告。然后根据革兰氏染色结果及细菌生长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转种。同时根据革兰氏染色结果,选择相关的药敏纸片进行直接药敏实验,此药敏结果﹑细菌种属的初步结果作为中级报告,同时报告临床医生[1]。从转种的培养基分离出的菌落作标准药敏实验,作为最终报告。普通血培养5 d无菌生长,报告:5 d未见细菌生长.要继续培养到7 d,如果发现有菌生长可补发报告。

    参 考 文 献

    [1]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0., http://www.100md.com(戴俊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