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7期 > 正文
编号:11948940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25日 高 峰 李 君 封常霞 周江峰
第1页

    参见附件(721KB,1页)。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性皮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自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44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72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5个月随访,治疗有效率达80.56%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复发率低,比单纯的西药治疗具有优势,对于临床治疗神经性皮炎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神经性皮炎;临床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藓化为特征,是一种常见多发性皮肤病,可以泛发全身,也可以局限于某些部位。患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可能与男性社交活动多,工作及学习压力过大有关[1]。临床以对称性皮肤粗糙肥厚,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好发于颈部、四肢、腰骶。神经性皮炎因常反复发作,患者较苦恼,情绪波动大,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我所自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44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入选病例144例,入选标准为(1)经临床确诊的局限性或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患者;(2)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3)对所用治疗药物无过敏反应者;(4)两周内未接受任何方法治疗的;(5)无严重心脏、肝脏、肾脏、内分泌及血液系统疾病的;(6)未妊娠及哺乳期的妇女。其中男性患者105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18~60岁,平均(35.6±8.75)岁,病程5周~9个月,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124例,泛发性神经皮炎患者20例。将14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用药前积分)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72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根据辨证采用防风、赤芍、鸡血藤、刺蒺藜、乌梢蛇、黄精、沙参等二十多味中药组方,依据病情药味、剂量加减,1剂/d,2次/d,7 d为1个疗程;西医外用0.1%糠酸莫米松乳膏适量均匀涂在病变部位,1次/d,7 d为1个疗程,每例患者接受4个疗程治疗。72例对照组患者只采用上述中的西医外用药进行治疗,治疗的方法、所用的剂量、进行的疗程等同治疗组,并详细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整个治疗过程结束后5个月随访,判定疗效。

    1.3 疗效评价和判断标准 治疗前和治疗的第4周及疗程结束后的第5个月,对患者的主观症状(瘙痒)和客观症状(丘疹、斑块、皮疹面积、苔藓化、鳞屑等)进行评分,临床症状和体征按4级评分法: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各症状及体征评分总和即为总积分值,症状和体征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积分下降指数>95%;显效:积分指数下降为61~95%;好转:积分下降指数为20~60%;无效:积分下降<20%

    1.4 统计学方法 对统计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经治疗4周后,结果发现两组疗效相比χ2=0.7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5个月后再进行疗效比较,发现治疗组患者中治愈30例,显效28例,好转10例,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χ2=11.40,P<0.05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意义,具体结果可见表1。

    3 讨论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以皮肤苔藓样变和剧烈瘙痒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摄领疮或顽癣[2],其临床治疗比较棘手,时轻时重,复发率高。传统中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在于:七情郁结,气血不畅,体有内热,灼伤阴血,化燥生风,肌肤失于濡养;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运,蕴久化热,湿热内生,熏蒸肌肤;治疗上根据辨证采用防风、赤芍、鸡血藤、刺蒺藜、乌梢蛇、黄精、沙参等二十多味中药,养血润肤,祛风润燥止痒,清热化瘀。同时配合0.1%糠酸莫米松乳膏外用,这是一种l7-杂环类皮质激素,其甾体基本核的9位卤化(氯化),17位侧链被2’糠酸替代,21位被氯原子替换,独特的化学结构提高了疗效,不产生肾上腺抑制的副作用,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21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