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19期
编号:11934079
中医药干预胃肠疾病的研究概况(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9期
     【摘要】 现代医学认为,胃肠道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是胃肠黏膜攻击因子占优势所致,而胃肠黏膜的保护因子和攻击因子的相互作用是由多种因素介导的,并形成复杂的网络体系。现代医学的这种平衡失调的发病理论与中医学发病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正相争,百病之由”的观点是相互吻合的。防治胃肠疾病的措施主要是增强保护因子,削弱攻击因子,使其逆转或保持保护因子占优势地位。因此,只有深入探讨中医药对胃肠保护因子和攻击因子的相关作用,才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 胃肠疾病;中医药;保护因子;攻击因子

    现代医学认为胃肠道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是胃肠道膜黏攻击因子占优势所致。健康人是以防护因子占优势与攻击因子处于动态平衡,一旦打破这种平衡由攻击因子占优势则发病。胃肠黏膜的攻击因子和保护因子是由多种因素介导并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网络体系。现代医学的这种平衡失调的发病理论与中医学发病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正相争,百病之由”的观点是相互吻合的,这也是中医药治疗胃肠疾病的基本原理。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干预胃肠道疾病的效力,深入探讨中医药对胃肠保护因子和攻击因子的相关作用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就中医药干预胃肠疾病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胃肠黏膜保护因子与攻击因子的组成

    1.1 胃肠黏膜保护因子的组成 依据胃肠黏膜细胞的解剖结构,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①由分泌入胃肠腔的成分,包括酸、碱、黏液、活性磷脂、免疫球蛋白和其他抗菌成分等;②由胃肠黏膜上皮细胞组成的黏膜细胞屏障[1];③由黏膜下微循环,黏膜传入感觉神经组成丰富的血管网,所以黏膜血供很丰富,能提供足够的HCO-3,胃的壁细胞每分泌1个H+,同时从细胞的基底膜释放一个HCO-3入血,维持酸碱平衡,构成屏障作用[2];④由胃肠道免疫反应系统组成,包括细胞免疫由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组成,体液免疫主要通过免疫球蛋白A(S-IgA)与细菌、病毒结合,中和或粘附阻止病原体侵入;⑤由神经内分泌体液网络组成,主要的因素有:前列腺素E2(PGE2),环氧化酶-2(Cox-2),二相酶包括醌还原酶(QR)、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4),一氧化氮(NO),胃肠肽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血小板获得性生长因子(PD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生长抑素(SS)、胃泌素、促胰液素,主要调节细胞的合成、生长和增殖,三叶肽家族,热休克蛋白,其他激素等组成屏障;⑥由胃肠腔内微生态组成,胃肠腔内微生态平衡是发挥胃肠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是防御外来致病菌的主要屏障、1.2 胃肠攻击因子的组成 胃肠攻击因子主要有①致胃肠溃疡的攻击因子有:胃酸pH<4的时间>6~8 h,高酸H+过度逆流,pH梯度消失,胃蛋白酶引起自身消化[3];②胃幽门螺旋杆菌(Hp)的侵袭:Hp借助黏液素在胃黏膜上繁殖,Hp可分泌多种酶与毒素,如VacA毒素、CagA毒素、脂酶、磷酸脂酶A、生物碱等, Hp可导致氧化爆发;③致化学性胃肠黏膜损伤的攻击因子有[4]:乙醇、烟、胆汁等化学性刺激物:可引起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PGS)合成、抑制环氧化酶活性,直接产生细胞毒作用,促进炎性反应,影响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