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19期
编号:11934028
MSCT的MPR技术在脊柱旁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5日 吕永革 谭永良 侯瑜 杨茂洪 陈素云 吴倩红 吴冬 曾辉
第1页

    参见附件(2116KB,3页)。

     15例胸段脊柱旁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其中9例位于右侧,6例位于左侧,大小12 mm×21 mm~45 mm×70 mm。平扫时呈软组织密度,2例密度大致均匀;13例密度不均匀,边界尚清晰;4例肿块里见泥沙状、斑点状钙化灶,肿块内见更低密度囊状影,CT值9~37Hu,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12~63Hu。6例起源于脊神经根的肿瘤伴邻近椎弓根及肋骨头受压吸收与椎间孔扩大,向椎管内生长,呈哑铃状,为典型表现,诊断明确。

    7例腰段脊柱旁肿瘤形态、密度改变同纵隔旁肿瘤类似,其中3例位于右侧,4例位于左侧,大小14 mm×25 mm~22 mm×46 mm,7例肿瘤里无明显钙化灶,1例密度大致均匀,6例密度不均匀,1例肿块里见斑点钙化灶。其中2例哑铃型诊断明确。

    2.2 MPR的定位表现 多角度的冠状位及矢状位MPR图像清楚显示9例胸段及5例腰段脊柱旁神经鞘瘤的毗邻关系,8例均见明显的脊神经根与肿瘤关系密切,表现为直接相连或受压移位。肿瘤邻近的肺组织、胸膜及腰大肌只是被推压而移位,基本上是锐角相交,边界清晰,15例可以看到明显的脂肪间隙存在。

    3 讨论

    3.1 起源与临床表现 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是最常见的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占神经源性肿瘤的大部分[4,5]。其中,又以前者最常见,两者起源于神经鞘膜的雪旺氏细胞[6]。神经鞘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又称Schwann(施万)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常见于20~5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纵隔旁的神经鞘瘤起源于脊神经根、肋间神经近脊柱段或行走于椎旁的交感神经链,多位于脊柱旁沟内,也可起源于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后者其位置则相对靠前;腰椎旁神经鞘瘤多起源于脊神经根或椎旁交感神经链。神经鞘瘤的临床症状因起源部位与生长方向而异,源于椎间孔椎管内肿瘤压迫神经根、胸髓、腰髓而引起神经根痛和胸、腰髓压迫症,如运动、感觉、反射、括约肌功能障碍,如发生于纵隔者有胸闷、胸痛、气促、手麻等,发生于腰椎旁可有腰痛、脚麻,坐骨神经痛等,严重者可引起单肢瘫或截瘫,压迫马尾神经可引起尿潴留、尿失禁。位于椎管外肿瘤根据压相应节段迫神经根而产生相应水平神经根痛等症状。病程与肿瘤性质有关,恶性者病程短,良性者病程较长[7,8]。

    3.2 病理基础 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的雪旺氏细胞,成纤维组织成分小,有完整包膜,所以边界清楚,常沿神经轴挤压神经[9]。肿瘤小时常近似球形、卵圆形;而较大的肿瘤可呈不规则形、分叶状,且由于神经组织内含脂量较高,故其密度稍低于同层面肌肉密度。文献报道[10],肿物密度低,内部呈栅栏状或云雾状、岛状的高密度区或呈混杂密度为神经鞘瘤的特征性密度变化,本组19例均有类似表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16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