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16期
编号:1193597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5日 赵庆新 王燕燕 冯雨 郎玉静
第1页

    参见附件(1444KB,2页)。

     3 讨论

    FFA是早期诊断DR的较好方法,其能比检眼镜检查发现更早更多的微血管瘤,还能发现NP区,并能清晰显示微血管异常及屏障功能的损害。FFA能反映DR的病变程度,当FFA显示大面积NP区时,表示DR已进入PPDR,应尽快行视网膜光凝治疗,以防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发生而导致的失明。从表1可以看出,视网膜中周部是NP区最常发生的部位,发生率为82.54%;周边部次之,发生率为41.27%;后极部最少,发生率为16.67%。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视网膜结构有关。视网膜血管呈板层分布[3],在视网膜后极部,RPCs分布区域有四层毛细血管网,黄斑部有三层,且血管密集,网眼小,因此,后极部视网膜血液供应丰富,NP区出现的情况少,视网膜后极部毛细血管网移行至中周部变为两层,视网膜鼻侧RPCs恰好终止于中周部,视网膜颞侧黄斑部三层毛细血管供应也终止于中周部,因此,中周部血液供应较后极部差,故易出现NP区。另外,中周部较周边部容易出现NP区[4],可能是因为中周部视网膜较周边部视网膜厚,参加代谢的细胞多,耗氧量较大,且DR整个视网膜血液供应较差,不能满足相对较厚的视网膜中周部代谢需要,所以,该区域容易产生缺血、缺氧,进而出现NP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4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