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193915
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经口胃管喂养不同喂养方式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9期
     【摘要】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适宜口饲喂养方式。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儿科新生儿区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83例,胎龄30~34周,体质量1001~1499 g。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推注喂养组),开始奶量1 ml/kg,每2 h胃内注奶1次,持续时间为5 min,每天递增1 ml/kg;B组(持续输注喂养组),采用电子微量输液泵持续输注喂养,奶量0.5 ml/(kg•h),持续时间24 h,每天递增0.5 ml/(kg•h);C组(间歇持续交替喂养组),先采用间歇输注法,采用电子输液泵持续胃管喂养2 h,奶量1 ml/(kg•h),1次/2 h,每天递增1 ml/kg,注奶3次后改用持续输注法,采用电子微量输液泵持续输注喂养,奶量0.5 ml/(kg•h),每天递增0.5 ml/(kg•h),持续10 h停止2 h再改用间歇输注法,间歇与持续法交替进行。所有患儿根据体重计算每天所需能量,胃肠喂养不足部分由外周静脉营养补充,观察3组恢复出生体重、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 3组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呈逐渐减少趋势,C组短于B组(P<0.05),B组短于A组(P<0.05)。喂养不耐受共发生31例:其中A组17例,B组9例,C组3例;其中A组发生较多且重。结论 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采用间歇持续交替喂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最短,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可尝试在临床应用。

    【关键词】营养;婴儿;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

    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胃肠道动力和消化吸收均未发育成熟,喂养困难、喂养不耐受已严重影响早产儿的存活率和正常的生长发育,因此如何采用合适的喂养方法,尽早摆脱静脉营养,对提高存活率,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有重要意义。为此作者观察了3种不同方式口饲喂养方法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喂养效果,观察了体重、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等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儿科新生儿区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83例,胎龄30~34周,体质量1001~1499 g。生后24 h内入院,排除感染、窒息、RDS、先天性畸形等疾病,需经口胃管喂养和部分静脉营养。随机分成三组,A组(推注喂养组)27例,B组(持续输注喂养组)27例,C组(间歇持续交替喂养组)29例,三组在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1.2.1 喂养方法 3组入院后均在部分静脉营养的同时如闻及肠鸣音、已排胎便,即开始经口胃管喂养,采用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A组(推注喂养组):起始量从少量开始,开始奶量1 ml/kg,每2 h胃内注奶1次,持续时间为5 min,每天递增1 ml/kg;B组(持续输注喂7养组):采用电子微量输液泵持续输注喂养,奶量0.5 ml/(kg•h),持续时间24 h,每天递增0.5 ml/(kg•h); C组(间歇持续交替喂养组):先采用间歇输注法,采用电子输液泵持续胃管喂养2 h,奶量1 ml/(kg•h),1次/2 h,每天递增1 ml/kg,注奶3次后改用持续输注法,采用电子微量输液泵持续输注喂养,奶量0.5 ml/(kg•h),每天递增0.5 ml/(kg•h),持续10 h停止2 h再改用间歇输注法,间歇与持续法交替进行。所有患儿根据体重计算每天所需能量,胃肠喂养不足部分由外周静脉营养补充,采用“全合一”营养液,逐渐过渡到全肠内营养,所供热卡达100 kal/(kg•d)。

    1.2.2 检测指标 体质量(生长发育指标,每天测1次);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即肠道营养达100 kal/(kg•d);评估3组喂养方式的耐受性。有下列表现之一者,即可判断为喂养不耐受:①呕吐、腹胀,24 h腹围增加>1.5 cm伴有肠型;②胃残余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或24 h胃残余量超过喂养总量的1/4或持续喂养超过1 h的量;③胃内有胆汁或咖啡样物质;④粪便隐血阳性;⑤频繁呼吸暂停或心动过缓(心率<80次)。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指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三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d)比较 A组(14.2±2.3)d;B组(11.7±1.8)d;C组(11.5±1.9)d;A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最长,B、C两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三组完全经口喂养时间(d)比较 A组(21.3±2.5)d;B组(19.7±2.4)d;C组(17.9±2.7)d;3组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呈逐渐减少趋势,C组短于B组(t=2.39,P<0.05),B组短于A组(t=2.3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三组喂养不耐受比较 喂养不耐受共发生31例,A组:17例,发生率62.96%;B组9例,发生率为33.3%;C组3例,发生率为10.3%;A组与B组比较,χ2=4.74, P<0.05,B组与C组比较,χ2=4.3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为呕吐18例、腹胀伴肠型12例;胃残留量超过前次喂养量1/3以上8例;胃内有咖啡样物2例(A组);粪便隐血阳性2例(A组);频繁呼吸暂停1例(A组)。

    3 讨论

    早产儿,尤其是胎龄<32周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由于出生后早期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全,常需应用胃管喂养行早期微量喂养,使早产儿肠腔直接接受营养,促使胃肠道运动功能成熟,帮助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尽早从肠外营养过渡到经口喂养,缩短胃肠外营养(PN)的应用时间,减少PN用量从而减少PN并发症。然而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吸吮力弱,吞咽功能不协调,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容量小,各种消化酶不足,胆酸分泌少,消化吸收功能差,经口喂养易出现胃食管返流和喂养不耐受等。若临床上选择不恰当的胃管喂养方式常可加重胃食管返流及喂养不耐受,甚至导致乳汁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故临床上如何根据早产儿成熟及胃肠道耐受情况选择不同的哺喂方法至关重要。管饲喂养方式分为Ⅰ.推注法;Ⅱ.间歇输注法;Ⅲ.持续输注法[1]。推注法操作简单,能激发胃肠激素周期性释放,促进肠道较快成熟,但对于胃容量小的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短期内注入一定量的奶液可致胃扩张,喂养不耐受,继而引起脑血流波动甚至颅内出血,此法一般适合于较成熟、胃肠道耐受性好的新生儿。持续输注法采用输液泵将24 h所需奶量均匀泵入,由于单位时间内泵入的奶量少,能减少呼吸暂停的次数。周小坚等[2]研究也表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更易耐受持续胃管喂养,然而也有些学者认为连续鼻饲早产儿缺乏餐后胃肠激素分泌增加的反应,则此种胃肠分泌模式显然与正常的饥饿进食生理周期节律不符,影响胃肠激素的分泌,易致胃肠道内分泌紊乱,发生胃潴留[3]。间歇输注法采用输液泵输注,每次奶量输注时间可以持续30 min~2 h,既有利于刺激胃肠激素释放,又能促进完全胃排空,但仍有部分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不能耐受此法喂养,对于吸吮、吞咽、呼吸不协调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我们通过采用3种不同方式口饲喂养方法喂养,经过临床观察发现,间歇持续交替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最短。间歇持续交替喂养能避免推注法及持续输注法两者的缺点,有利于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可尝试在临床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儿科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等.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06,44(9):711-714.

    [2] 周小坚,陈鲜威,刘江勤.持续鼻饲喂养与间断鼻饲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评估.新生儿科杂志,2005,20:49-52.

    [3] 邵肖梅.早产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及喂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716-718. (吴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