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19期
编号:11620674
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22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19期
     【摘要】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量及疗效,寻找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佳方案。方法 收集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I组)门诊患者6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2.5 mg,1次/d,连续6个月,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II组)我院门诊患者40例,于每次月经第14天开始每天1次米非司酮片剂6.25 mg连服4 d,连续6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资料的经期痛经程度及月经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资料在痛经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I组中患者用药后均闭经而II组中的患者月经周期几乎均正常。结论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小,是临床值得推广的保守治疗方法。小剂量米非司酮可在不影响月经周期的情况下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更值得推广。

    【关键词】 米非司酮;子宫内膜异位症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具有明显上升趋势,多数患者主要症状为痛经或进行性下腹部疼痛。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发生率高达40%,给妇女的身心健康带来较大的危害。其治疗方法有多种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米非司酮是人工合成高效抗孕激素药物。长期低剂量米非司酮可使子宫内膜萎缩,导致闭经,同时痛经消失。为寻找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既能达到治疗作用而又不至引起闭经的方案。我院近2年来对门诊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给予短程小剂量米非司酮,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门诊患者62例(I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2.5 mg,1次/d,连续6个月,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II组)我院门诊患者40例, 于每次月经第14天开始每天1次米非司酮片剂6.25 mg连服4 d,连续6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资料的经期痛经程度及月经量的变化。两组患者均为有典型临床症状、体征结合盆腔B超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痛经程度、盆腔囊肿、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I组)患者均于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空腹口服米非司酮12.5 mg,1次/d,连续服用6个月。用药期间定期复诊,询问症状及月经情况,并行妇科、盆腔B超检查。(II组)于月经中期第14天开始每天1次口服米非司酮片剂6.25 mg,用药4 d,连续6个月经周期用药。每个周期门诊复诊1次。观察每次月经期间痛经程度、月经量、有无不规则阴道出血或其他不适。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者3~6个月后B超复查囊肿大小变化。
, 百拇医药
    1.3 疗效评价 显效:无自觉月经痛;有效:自觉痛经减轻;无效:痛经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I)组治疗后1~2个月,患者全部闭经、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者39例,改善15例,无变化8例(12.9%),总有效率达87.09%。(II)组除3例月经曾分别推迟1~3个月外其余月经周期正常。40例在6个用药周期中共有100例次(41.67%)痛经完全消失,98例次(40.83%)减轻,37例次(16.67%)无效;痛经症状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II组资料痛经减轻时月经量亦有明显改善,但异位内膜囊肿大小变化不明显。

    3 讨论

    米非司酮是作用于受体水平的抗孕酮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下调其性激素受体ER、PR含量,阻断内膜对抗雌、孕激

    素的反应性,阻断孕酮的作用,抑制卵巢功能,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从而抑制异位内膜细胞的生长。采用各种方法降低体内激素水平以达到闭经,使异位子宫内膜萎缩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疗法。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价廉且不良反应小的药物治疗方法。虽然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显著,但作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新方法,其疗程及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此外,长期应用米非司酮抗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处于无对抗的雌激素影响下,存在子宫内膜增生病变的可能,故采用短期、小剂量的米非司酮更安全。, 百拇医药(付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