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19期
编号:11621036
脊柱结核的CT诊断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22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19期
     【关键词】 脊柱; 结核;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结核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病,在骨关节结核中脊柱为常见发病部位,如治疗不当,在晚期它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为了提高对脊柱结核CT特征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我们对我院近年来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8例脊柱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11~61岁,平均32岁,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1个月~9年。胸椎8例,胸腰段2例,腰椎18例。多椎体骨质破坏22例,单椎体骨质破坏6例,伴附件破坏4例。

    1.2 设备及方法 采用美国GE CT Hispeed DX/i螺旋CT扫描机,扫描部位参照X线正侧位片及CT定位片确定,用层厚和层距均为5 mm连续扫描,扫描图像取骨窗和软组织窗摄片。常规作CT平扫,部分患者(3例)平扫后加做增强扫描。

    2 结果

    脊柱结核的CT表现为骨质破坏、椎间盘破坏、椎管狭窄变形、死骨形成、椎旁脓肿以及椎体压缩改变等。

    骨质破坏:本组28例,骨质破坏是脊柱结核的直接征象。CT表现为斑片状、斑点状及虫蚀状骨质破坏的低密度区,边缘多清楚锐利,也可较模糊,有的见硬化边围绕,骨质破坏主要位于椎体前中部(22例)约占78.57%,整个椎体(5例)约占17.86%,椎体前部(1例)约占3.57%。本组4例伴椎弓根小关节等附件呈蜂窝状骨质破坏。

    椎间盘破坏:21例,表现为椎间盘局限性低密度改变,边缘模糊。

    椎管狭窄变形:5例。椎体后缘骨质破坏,病变组织向椎管内突入,压迫硬膜管或神经根。

    死骨形成:12例。在椎体骨质破坏区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小砂粒或斑片状高密度影,CT值为110~410 Hu,多见于虫蚀状骨质破坏区内。死骨是结核的诊断依据之一,在鉴别诊断上有重要参考价值。

    椎旁脓肿:24例。胸椎结核脓肿表现为椎体周围带状低密度影;腰椎结核脓肿表现为腰大肌圆形、卵圆形边缘清楚的低密度影,两侧常不对称,CT值为0~20 Hu。其中15例伴有砂粒状、斑片状,弧形钙化灶,约占53.57%,此为结核性脓肿的特征性现象。椎旁脓肿范围广,常大于病变椎体范围。

    椎体压缩改变:17例。均见有不同程度的椎体受压变形改变,其中楔状变形有13例,主要位于胸腰段,椎体平行受压变扁有8例,多为腰段。

    3 讨论

    脊柱结核多见于20~30岁,也有报道50岁以上者[1]。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病变部位腰椎最常见,胸椎次之,骶尾椎和颈椎少见[2]。大多数患者结核中毒症状较轻微,发病缓慢,仅表现为腰腿痛、低热。部分患者因其他疾患行CT检查而发现。HRCT(高分辨CT)扫描可发现X线平片难以发现的骨质破坏。

    脊柱结核的CT表现反映了病理表现,结核的干酪化作用产生局限性骨质破坏, 此为脊柱结核的主要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骨质破坏区逐渐增大,可向上方或下方扩展,或以向一方破坏为主,破坏形态不规则,表现为斑点状、斑片状及峰窝状。当椎体破坏严重时,椎体塌陷、变扁,在影像上显示压缩性骨折改变。当结核病变的干酪样或液化坏死组织穿破骨皮质向外扩展到椎旁软组织和腰大肌时,可产生软组织肿胀,进而形成大小不等的椎旁脓肿。病变长久者可见条、片状及砂粒样钙化,钙化是结核性脓肿的特征性表现。脊柱结核常引起骨坏死,其坏死原因一是病变发生渗出变质,造成局部血行破坏而发生骨坏死;二是病变破坏骨内主要动脉,或脓液沿骨膜向下蔓延,广泛破坏了骨膜血管,造成椎体大部分缺血或少血。前者可见死骨片,后者常表现为有病椎体相对密度增高[3]。骨质硬化是由于血栓形成和闭塞性动脉内膜炎使钙盐沉着及骨质修复作用所致[2]如结核病灶侵及附近的椎间盘时,可使用两个相邻破坏的椎体相互嵌顿椎间消失。

    脊柱结核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椎体骨质破坏(单椎或多椎),椎间隙狭窄,椎旁脓肿和(或)伴有斑点状钙化,凡是有上述表现者一般诊断不难。当脊柱结核CT表现不典型时则要与转移瘤、脊柱原发性肿瘤及化脓性脊柱炎相鉴别:①转移瘤:多见于老年人,大多能发现原发病灶,病变多位于椎体后部及附件,常破坏椎弓根,椎间隙基本正常,病灶内一般无死骨。而脊柱结核多发生于椎体前中部,很少累及附件,常有椎间隙狭窄,病灶内可有死骨,多有软组织肿块;②脊柱原发性肿瘤:主要有血管瘤、骨样骨瘤、巨细胞瘤及恶性脊索瘤等。病变多侵犯单个椎体及附件,无跳跃征。有些病变有特征性改变,如血管瘤CT扫描断面呈“小点状”,注射造影剂后有不同程度增强,骨样骨瘤的瘤灶内显示致密的核,巨细胞瘤显示膨胀皂泡状改变,脊索瘤除好发部位在脊柱两端外,常伴大量椎旁及椎管内病变,50%有钙化,注射造形剂后有增强[4];③化脓性脊柱炎:临床发病急,伴有高热寒战,CT表现急性期主要为椎旁软组织肿大和脓肿形成,范围不如脊柱结核大,骨质破坏区周围可见骨质增生硬化,骨破坏区无死骨形成。慢性期的骨质修复占优势,骨质增生硬化,骨桥形成,最后骨性融合。

    由于CT有很好的密度分辨率,能显示普通X线不能发现的征象,如在早期没有形成大的骨质破坏区和椎间隙变窄时,X线易误诊或漏诊,而CT则可显示骨质的微细变化,如发现骨质密度减低区,骨小梁模糊、消失等。因此,CT是早期脊柱结核的主要检查途径之一,如与MRI检查相结合则大大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参考文献

    [1] 黄宝生.脊柱结核的CT诊断(附60例分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7,13(6):508.

    [2] 张雪哲,田宗皎,王德生.脊柱结核的CT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123-124.

    [3] 王云钊,曹来宾.骨放射诊断学.北京医科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205-206.

    [4] 万向荣,程国勤,周士富.脊柱结核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1998,14(7):406-407., 百拇医药(张明山 盘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