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7年第14期
编号:11526571
空气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12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24日 李彦国
第1页

    参见附件(130KB,1页)。

     2000~2006年我科采用自制空气灌肠器治疗12例小儿急性肠套叠,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12例小儿急性肠套叠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3岁,平均22月。病程8~36 h。临床症状:12例均有腹痛、腹胀、腹部扪及包块;果酱样血便;2例伴有呕吐胃内容物。12例经空气灌肠证实,回盲型4例,回结型8例。

    2材料及方法

    自制简易空气灌肠器,用材:血压计1台,三通玻璃管1只,橡皮导管1~2根;连接血压计,充气球囊及肛管,患儿取平卧位,在透视下行空气灌肠,气压控制在6~8 kpa。一般不超过10.7 kpa[1],12例经空气灌肠证实,回盲型4例,回结型8例,X线表现均具有杯口征7例,弹簧状影1例;荧光透视下见肠管内软组织状影,在气柱压力下,逐渐退缩移动,加用适当手法轻揉腹部包块,包块随之消失,小肠内具有气体流动,肠袢清晰可见。说明肠套叠复位成功。

    3结果

    其中有11例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1例失败转手术,成功率达90%。

    4讨论

    小儿急性肠套叠是常见急腹症之一,一般年龄多见于2周岁以内儿童[2]。以肥胖儿童更加多见。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病突然剧烈腹痛、呕吐、果酱样血变,腹部扪及包块等。小儿急性肠套叠分五型,本文仅介绍回盲型及回结型。其X线表现:①立卧位荧光透视下可见肠梗阻征象;②空气灌肠时,可见杯口征或弹簧状改变等以及腹部扪及软组织包块。在复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观察患儿神志生命体征,体温要求不超过40℃,使用空气压力应控制在6~8 kpa,逐步加压到不超过10.6 kpa;患者发病最好不超过40 h,发病越短,复位效果越佳,尤其是回结型易于复位;③一旦确认复位成功,需降低肠腔压力,住院观察2~3 d,特别观注复位24 h内,患儿神志、排便,以及生命体征,同时注意观察有否再次套叠等情况,需特别指出的是,对发病时间久超过48 h或疑有肠管过度水肿或坏死者,禁忌采用此法。综合上述,采用自制简易空气灌肠器取材容易经济实惠,操作简单方便适用,压力易于控制,安全可靠,复位治疗效果好,患者痛苦小,容易接受,同时可避免以往传统钡灌肠不利因素,适宜于基层医院应用推广。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