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205
编号:13501228
赵进喜教授应用升降散治疗肾脏病理论撷英(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3月1日 《世界中医药》 20205
     1.2 湿浊内阻之病机特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初步认识到湿浊内阻的病理因素及发病特点。《灵枢·小针解》对这种特点进行解释:“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起,故曰清气在下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将湿浊邪气分为清浊。《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提出:“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阐发了谷气不消,胃中浊气下流是产生中焦湿浊的主要病机。元·朱震亨(丹溪)在《丹溪心法·卷三·赤白浊六十四》中指出:“胃中浊气下流为赤白浊。赤浊属血,白浊属气”。指出赤白浊之病机属胃中浊气下流,故治疗时首选珍珠粉丸等轻清上行之药物。清·李用粹所著《证治汇补·痰证》中提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居中焦,为阴脏,主运化水谷精微、升清降浊,若脾失健运,水液运化输布失常,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滞留胸膈则聚而为痰。清·石寿堂《医原·湿气论》指出:“湿为浊邪,以浊归浊,故传里者居多”。说明湿浊邪气具有重着黏腻、难以祛除,容易入里内传的特点。现代中医学者吴深涛[5]认为,浊邪分为内浊和外浊,内生之浊即《丹溪心法》中所述的“浊生湿热、有痰、有虚”等,而内生之浊作为病邪可以蕴生成毒,既是机体内蕴积的病理产物和有害物质,又是严重损害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的致病因素。

    赵进喜教授[6]从湿浊内阻的病机角度,提出“利浊毒、保胃气、护卫气三法以护肾气”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0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