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203
编号:13511088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1日 《世界中医药》 20203
     东汉末年,适逢大规模的战乱、干旱等灾害,瘟疫大范围流行,张仲景由此著以《伤寒杂病论》传世。同时代的曹植在《说疫气》叙:“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记述了疫病流行时社会的悲惨状态并强调了疫病强烈的传染性,此后的历代医家对疫病的病因、治法均有阐述。

    至明末清初,以吴又可等人为代表的温病四大家强调了不同于内伤杂病,疫病的发病原因是特殊的疫气侵袭人体,如《温疫论》云:“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疫气的不同,引发的症状、流行性也有所差异。对于疫病的传播途径,叶桂的《温热论》开篇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又可则更为完善的指出多种传播途径:“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至此,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特点的温病学派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己亥岁末大规模流行的COVID-19,潜伏期1~14 d不等,發病患者多以发热、干咳、乏力为首发症状,部分患者有咽痛、腹泻等症状,轻型、普通型患者或仅表现为低热、乏力及呼吸道症状,重型患者发病1周后可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病情进一步加重可进展为ARDS、脓毒症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明确提出了湿、热、毒、虚、瘀为COVID-19的主要病理性质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