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96
编号:13559701
基于“虚、毒、瘀”浅述芪参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中医理论依据(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3月15日 《世界中医药》 20196
     1.2.1 血瘀贯穿始终 《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指出心痹之因,在于心脉痹阻。若以现代医学辅助理解则可粗略解释为,心脉部分瘀阻可为胸痹,完全瘀阻则可为真心痛,病至后期则为慢性心力衰竭。而慢性心力衰竭血瘀状态的形成可由多种因素导致。

    气虚可致血瘀。如前所述,气虚可致生血乏源,行血无力,从而血运滞涩,脉络瘀痹。王清任《医林改错》[8]即提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热灼可致血瘀。一则因气虚生瘀,而瘀阻日久可蕴结化为火毒,而火热又可伤津耗液,进一步加重血瘀状态;二则气虚日久可及阴血,阴虚生热也可灼伤阴津;三则气虚亦可致气机郁滞,郁滞则又可化热灼阴。

    寒凝可致血瘀。心气虚极则心阳虚损,血行脉中,无以温煦,则血脉拘挛而循行涩滞。《素问·调经论》即云:“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痰浊可致血瘀。一方面慢性心力衰竭常兼痰浊为患,另一方面气之运化失常,除血液循行异常外,亦会引起津液运化失常,则可酿生痰浊。痰饮入血,一则阻滞气机,而致血瘀;二则痰血互结,痰瘀壅络。

    1.2.2 毒为病机关键 《金匮要略心典》[9]云:“毒者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47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