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75
编号:13618065
基于巨噬细胞泡沫化探讨脾病“脉道不利”的科学内涵(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3月1日 《世界中医药》 20175
     1 《内经》脾病“脉道不利”理论

    “脾病,脉道不利”之说出自《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四肢功能正常,是因为得到胃中水谷精气的充养,但水谷精气不能直达四肢,必须依赖脾气散精,经脉道输送,才能到达。如果“脾病”则不能为胃输散精微,四肢不能禀受水谷精微,出现“脉道不利”,肌肉失养而不用。后世医家受此启发,治疗肌肉痿废多从脾着手。上述“脾病”导致“脉道不利”的病机为水谷精气不足,气日以衰,脉道不盈或失养;但对于“脾病”导致“脉道不利”的其他病机,尚未进行深入的探讨。

    《内经》中“脉道”强调的是“脉”的形体,即运行气血的管道,即血脉[2]。“脉道”通畅,是行使脉的生理功能的前提,“脉道”中空运行气血,而有“血之府”“奇恒之腑”之称。“脉道不利”泛指血脉运行不畅。“脾病”指脾脏的各种病证,虽种类繁多,但其病机不离脾失健运、运化失常。《内经》亦记载“久坐伤肉”及“膏粱之变”等,均可影响脾胃正常功能,而变生它病。因此,“脾病,脉道不利”可因藜藿之亏,脾无运化,气血衰少,脉道不盈,失其充养,导致“脉道不利”;亦可因膏粱过逸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9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