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1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117891
自酸蚀粘结剂联合流体树脂修复楔状缺损的疗效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日 施春梅,唐继伟,欧晓丽,方萍,李焱
第1页

    参见附件(1884KB,3页)。

     1.5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治疗后6个月、1年和2年的随访结果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对照组和实验组患牙均在6个月、1年和2年时进行了定期复查,患牙牙体均未见明显隐裂及牙折。对照组和实验组的1年成功率比较,经χ2检验,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2年后复查,两组成功率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年后两组修复体临床效果比较,各项指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2。

    3讨论

    楔状缺损是人类牙齿常见的慢性牙体损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酸蚀生活牙本质与充填后的牙齿敏感甚至牙髓炎有关,有些学者认为牙本质粘结剂和复合树脂对牙髓细胞具有直接毒性。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只要窝洞的封闭性良好,酸蚀剂、牙本质粘结利剂树脂材料本身对牙髓组织均没有不良反应[2]。离体牙的实验研究表明,玷污层的去留明显影响牙本质的渗透性,全酸蚀牙本质粘结剂通过磷酸酸蚀去除玷污层后,牙本质的渗透性明显增加,如果牙本质粘结剂不能完全封闭脱矿的牙本质小管,就会在混合层下产生毫微渗漏而导致术后敏感性的增加。本研究对照组使用的是磷酸全酸蚀两步粘结剂,这一技术的关键步骤是湿粘结,这一技术要求在临床上的可操作性比较模糊,材料本身的技术敏感性较高,操作中如果过于干燥可使脱矿的牙本质胶原纤维塌陷。牙本质粘结剂就不能全层渗透而产生毫微渗透漏,过于湿润又可能因水分的滞留导致粘结力的下降,影响洞缘的封闭性,过湿还可能产生更加广泛的毫微渗漏[3],两者皆可导致术后敏感及粘结力的下降。自酸蚀粘结剂的作用原理不是去除玷污层而是溶解玷污层,溶解后的玷污层与牙本质胶原纤维和粘结剂的树脂单体混和,使玷污层成了混和层的一部分,从而不会增加牙本质的渗透性。此外,自酸蚀粘接剂的PH值为1.9,且侵入牙本质的深度只有1μm,粘结剂单体可完全渗入脱矿牙本质的全层,这可以解释其术后敏感性低的原因。本研究2年后实验组修复术后敏感性明显低于对照组。李焱等[4]应用自酸蚀粘结剂3M AdperPrompt(第5代粘结剂)和Clearfn SE Bond(第6代粘结剂)修复颈部非龋性缺损,通过两年临床观察,两种粘结剂在修复效果上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采用CLEARFIL第6代粘结剂,为“一步法(one-step)”粘结,操作更为简便。

    光固化流体树脂具有复合树脂和玻璃离子水门汀的特征,它与牙面的粘结机制属于化学性结合,对于牙釉质及牙本质可获得良好的粘着力,从而具有良好的边缘封闭性,使微渗漏降低。有效地防止充填体与牙体之间间隙的形成,而边缘微渗漏是术后敏感、细菌侵入导致继发龋和牙髓炎症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最终会导致修复体脱落。意大利学者Papacchini F[5]曾测试玻璃离子、树脂化玻璃离子及流体树脂与釉质嵌合强度的微张力,证明流体树脂嵌合强度较好。Labella等[6]发现流动树脂的聚合收缩明显大于传统的非流动树脂;流动树脂的弹性系数在低-中范围,复合树脂的弹性系数最大,微填料树脂最小;流动树脂显示出高界面应力。因其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及易操作性,更利于充填材料填入缺损部位,尤其是狭窄的区域。充填后还可缓慢释放氟离子,提高牙齿的抗龋能力。

    本研究2年后两组修复体的临床效果比较显示实验组无论是在修复体破损程度、边缘密合性、边缘变色程度、色泽协调,还是术后牙髓敏感性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自酸蚀粘结剂和流体树脂充填楔状缺损牙髓刺激性小,可明显提高修复充填体的固位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淑娟,郑 游,杨冬茹.光固化流体树脂治疗后牙窝沟龋3年效果评价[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20(3):370-371.

    [2]Akimoto DJ,M0moiY,K0hno A,et a1.Biocompatibility of C1earlil Liner Bond 2 and C1earfi AP-X system on non-exposed and exposed primate teeth[J].Quintessense Int,1998,29(3):177-188.

    [3]Ferari M,Tay.FR Techique sensitivity in bonding to vital,acid-etched dentin[J].Oper Dent,2003,28(1):3-8.

    [4]李 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84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