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健康》 > 2006年第7期
编号:11125323
自我暴露(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1日 李 双
第1页

    参见附件(422KB,3页)。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受“面子”的驱使,或是为了使自己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更加“完美”,很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实的信息,唯恐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别人会有损自己的形象。殊不知,恰如其分地暴露弱点不仅不会损坏你的形象,还能使你的形象更加完美和动人。完美之人让人仰慕,而有缺点的普通人更被人喜欢和接受。

    “你哭过吗?”一次,有位记者在大庭广众场合采访世界垒球王史蒂夫·加夫时,突然提问道。众所周知,男子有泪不轻弹,何况是一个迷住千百万观众的体育明星呢!看来,这个记者先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提这个问题,是很有点儿挖垒球王的内心深层信息的打算,但似乎也有点儿揭“男子汉”短的嫌疑。那么,垒球王作何回答呢?“哭过,”他说,“我觉得在某种场合掉眼泪更像个男子汉,因为这表现了你是个实实在在的人。”如此坦率地将自知而人不知的信息暴露于众,结果如何呢?观众们更加喜欢这个实实在在的球王了。

    生活中,自我暴露是非常必要的,不善于暴露、不能恰如其分自我暴露弱点的人必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障碍。

    自我暴露是生活的需要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和哈里提出了一个名为“约哈里窗户”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在着自己了解、别人也了解的“公共区域”,比如自己的身高、体重等,这些别人都可以知道,自己也可以告诉别人;别人了解,而自己却不了解的“盲目区域”,比如一个人的口腔异味,别人知道,自己未必知道;还有仅仅自己了解,却从不向别人透露的“秘密区域”,比如女士的年龄、男士的钱包,这是他人的秘密,不可轻易去打听;再就是自己和别人都不了解的“求知区域”,这是一层自己不知道,别人更无法知道的未开发区域。这四个区域,就是“约哈里窗户”。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一方面通过内省,另一方面是通过别人的眼光、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反应得到的。为此,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了“镜中我”的理论。

    所谓“镜中我”,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反应而形成有关自我的概念。如果一个人认为别人都羡慕自己,他就会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感到自豪;如果一个人认为别人都嘲笑自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22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