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健康》 > 2004年第11期
编号:11081748
精神赡养:送一份心理呵护给父母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1日 《心理与健康》 2004年第11期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天下无孝子。”过去的“孝”是建立在家长制基础上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和民主法治社会的逐步完善,儿女们的孝顺观也在转变,忙碌使有些儿女感到“尽孝”心有余而力不足。卢自润先生的这段话扯起了一个老话题。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有些作者来稿谈了自己的感受,其中不乏精辟的见解……

    提到赡养二字,不少年轻人马上想到的是自己能否为父母双亲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至于精神慰藉,能想到并为之行动者较少。作者杨红霞认为:

    敬老不可忽视精神赡养

    老年人在其身体走向衰老的同时,心理承受力也有所降低,变得害怕寂寞孤独,情感脆弱。他们需要与人交流,需要通过沟通获得情感支持,需要来自儿女、亲人们的惦念,需要精神上有所寄托。很多老年人虽然不要求孩子具体为自己做些什么事情,但是内心渴望被理解、被关怀。相对于物质供养而言,对老年人精神上的关照和体贴更重要。
, http://www.100md.com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曾经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只对老年人提供物质供养,而没有精神和感情的投入,那人和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如此看来,先贤圣人的至理名言同样适用于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只有重视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孝顺。

    春节回老家乡下过年,笔者到同宗的大伯大妈家去拜年,刚聊了几句,这对年近八旬的老人便在叹息中流露出伤感的情绪。大妈长叹一声说:“这些年生活条件虽然好了,衣食住行也都不用愁了,但我们与儿女们见面的时候是越来越少了。我们盼望的就是在外地工作的儿女过年过节时能回家团聚,跟我们聊聊天,说点舒心话儿。可谁知他们过年过节都不回来,只给我们邮来大包小裹的年货和一些钱。”大妈说着,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此情此景,让作者刘绍泉感到:

    尽孝更须重精神

    在晚辈们的欢声笑语中享受天伦之乐,这是每一个步入暮年的老人最大的心愿。父母要儿女们孝顺,并不是图他们有多少物质上的回报,而是渴望孩子们能真心想着他们,离得远的常给老人打电话或写信报平安,离得近的常抽点时间回家看看,老人们也就很知足了。
, http://www.100md.com
    人到老年,并非吃饱穿暖就万事大吉了,他们对家庭和亲情的需要更加强烈,特别需要和孩子们在一起沟通交流,需要儿孙绕膝、欢乐团圆的喜庆气氛去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

    我国古代就有“薄父母,不成人子”一类警世恒言。作为子女,绝不能自认为给点钱、给点物就算尽了孝道,更不要逢年节时以“进点贡”的方式“一孝”了之。金钱易得,亲情难求。

    尽孝更需重精神。子女对老人应当用“心”去孝顺,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快乐,这才是现代社会道德发展新趋势中真正的孝道。

    《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打动人心之处是因为它表达了注重亲情、珍惜家庭的那份真实的情感。“常回家看看”,唱出了老年人的期盼,也唱出了儿女们的责任,至少是一种善意的提示吧。作者石太印用一首歌作为引子谈了自己对孝道的看法:

    留点时间给父母就是孝道
, http://www.100md.com
    期盼孩子们回家,一扫平日里的孤独寂寞,求得一时的热闹和欢快,这是很多生活无忧的老人与孩子相聚时的感觉。其实,父母对儿女的要求并不高,就是希望有人能听一听自己的唠叨,渴望有那么一个时刻全家人在一起分享感情,向往家庭的温馨和睦,喜欢儿孙绕膝的感受。

    乌鸦尚有反哺之义,羔羊尚有跪乳之恩,何况万物之灵的人?孝是崇高德行的基本表现,不善待老人有悖人伦。孝敬父母并不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或许只是一句嘘寒问暖的话语,一次久别之后的促膝交谈,一顿温馨和谐的晚餐。

    生活上给老人更多的关心,精神上给老人更多的安慰,年轻人留出一点时间去看看父母,陪老人聊聊天,给老人一个倾诉的机会,别让老人品味孤苦伶仃的感觉,这就是孝之道矣。和很多看似容易的事情一样,尽孝需要用心、需要马上行动起来……

    作者王洁认为,两代人之间多一些“精神交融”,结果肯定是双赢。
, 百拇医药
    孝在“精神交往”

    聊天说话是“精神会餐”,年轻人加入这种“会餐”关键要“乐于”,至于对话内容,则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老人感兴趣什么,你熟悉什么,就是你们之间最好的话题。另外就是“鸿雁交往”。不少老人把儿女亲友的信件好生珍藏,空时拿出来咀嚼一番,对人谈起来如数家珍。定期写上一封问候的信,或顺便捎上一张便条,带上一个口信,都会使老人备感温馨,念念不忘。时下,有的老人已学会了上网,后辈不妨利用电子信箱写上一段话发送过去,就是给老人送去了一份喜悦。

    年轻人之间交往,崇尚的是洒脱不羁,不在乎礼仪形式;而老年人则受传统伦理影响,遇事讲礼仪。“油多不坏菜,礼到人不怪”,适当的礼仪交往是他们一种习惯性精神需求。晚辈在长辈面前,要主动施礼,表现在平时称呼、交谈用语、迎送规矩甚至饮食起居动作等多方面,使老人处处感到礼遇、敬重和满足。还有一点就是共同活动,围绕同一内容从不同角度加以议论。老人有丰富的阅历,晚辈有创新的观点,相互启发,相得益彰。同老人的精神交往还可通过与他们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来实现,老少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是沟通心灵的最佳途径。
, 百拇医药
    作者胡景玲认为,精神赡养是儿女晚辈的义务,她总结了“四多”来阐述自己对精神赡养的理解。

    精神赡养:对父母应尽的孝道

    多“请示”。注意营造家庭的民主气氛,家中重大问题的决策要主动征求老人的意见,使他们感到自己在家庭中依旧举足轻重,从而心理上得到安慰。

    多“沟通”。老年人生活的圈子狭小,接触的人也相对少些,他们需要向外宣泄精神上的郁闷苦恼。作为子女要了解老人有交流的心理需要,倾听、安慰,多些理解和劝慰,或许你付出不一定很多,但肯定会带给老人一个好心情。

    多“汇报”。老年人退休后,关心的焦点从单位转向家庭,对子女十分挂念。长久得不到子女的信息,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精神折磨。要体谅老年人的心情,常提笔写家信或时常打个电话回家,即便是与父母同住,外出时也应告知行踪,以免老人牵挂。

    多“关心”。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时时记起,处处体贴。遇有身体不适时更要多询问、多陪伴,问寒问暖,让老人心理上得到安慰,有助于身体康复。, 百拇医药(卢自润 杨红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