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健康》 > 2004年第3期
编号:11081616
预防:全社会都来参与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1日 《心理与健康》 2004年第3期
     自杀的预防不是哪一个专业领域或某个政府机构就能完成的任务,而需要建立起一个国家预防计划,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有效降低自杀率,减少自杀给社会造成的危害。

    良好的成长环境

    同样的环境条件下,比如患有心理障碍、遭遇严重生活事件等,有些人从未考虑过放弃自己的生命,而另一些人则选择了自杀,说明自杀是一种与个体素质有关的行为倾向,我们将这种倾向性称做“自杀的易感素质”。

    自杀的易感性一方面与遗传有关,有自杀家族史的人自杀率明显较高。另一方面,自杀易感性也与个体的幼年成长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从小得不到父母(或父母的替代者)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爱与自尊的需求受到压抑,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大障碍。这样的人长大以后,很难建立起充分的自爱、自信与自尊,难以享受到生活的快乐,在遇到环境刺激时,更容易以消极的方式去应对。

    良好的成长环境并不只是优裕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更重要的是和谐的亲子关系。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的家长,他们竭尽一切努力,甚至超出自己的能力,为子女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惟独没有想到,孩子的精神世界也需要得到关心和滋养。南京某报社对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被父母理解”,对于父母不顾孩子的感受,一味要求子女按照他们设计好的道路去走表示不满。约有三成学生曾经在心里想到过自杀,而引发他们产生轻生念头的原因则五花八门,有的觉得“生活没意思,压力太大”,有的则是“对自己太失望”,而具体原因则有“学习成绩不好”、“考试考不好”、“他们误解我”等。可以看出,学习是主要的压力。另外,父母对孩子管得太多,不能真正与孩子平等沟通,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和独立空间,尊重、理解孩子的需要和想法,也是导致两代人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挫折教育和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

    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擅长考试而不会做事的青少年,尤其是那些在学习上一帆风顺的学生,当遇到实际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脆弱得不堪一击,或者即使有勇气去面对困难,也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问题。在青少年自杀的原因里,学习压力、情感挫折和人际关系冲突是最多见的。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是预防自杀的一个重要手段。

    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和治疗

    在医疗卫生领域,预防自杀的重要内容是对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和有效治疗。有自杀企图者经常由于各种躯体和精神症状而到医院去看病,通科医生和那些与自杀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专科医生就成为救助自杀病人的第一道防线。遗憾的是,这些医务人员往往缺乏有关知识而感到不知所措、力不从心,他们需要得到专门的指导和培训。医务人员对待自杀病人的态度也非常关键,因为,当一个人处于生死边缘时,已经变得异常脆弱和敏感,他们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质量,可以阻止或者加速自杀的进程。

    通科医生和有关专科医生需要接受的培训包括:

    ★了解什么样的症状和躯体疾病与自杀有密切关系;

    ★了解什么情况下应该请求会诊或转诊;

    ★学会如何与自杀病人及其家属沟通、交流;

    ★自杀未遂病人的随访和进一步治疗。

    精神卫生工作者所肩负的预防自杀任务则更为艰巨,因为自杀往往与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相联系。尽早识别危险人群、正确评估病人的自杀风险、进行针对性的药物和心理治疗,这些都是必要而又重要的工作。此外,病人出院后,可能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而此时医院的安全保护作用已不复存在,自杀的危险性就会提高。所以,长期、大量、细致的随访工作,系统周密的社会康复措施,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预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社会支持系统

    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使得个人所接受的新信息、新情况越来越多,每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度越来越大,意味着个人对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在不停地增大,家庭和工作单位对个人的联系纽带不像以前那样紧密了。这种隔离和孤立,造成个人所需要的社会支持减少,一旦遭遇危机,很容易发生孤立无援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心理脆弱或有人格障碍的人会因无法解决困境而绝望地选择自杀。

    旧的社会支持体系的作用减弱,意味着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一个新的支持系统,尤其应该对那些无法从家庭和朋友那里获得支持、帮助的个人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从而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社会支持系统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

    ☆完善社会福利体系;

    ☆加强公众教育,建立沟通和交流渠道;

    ☆热线电话、咨询和紧急援助等服务;

    ☆各种形式的团体和社区活动,增强个体的归属感;

    ☆改变社会对自杀预防和心理障碍的消极态度。, http://www.100md.com(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