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肿瘤 > 癌症知识
编号:13664252
一场对“癌症”的改革悄然登场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1日 《人人健康》 201417
     “癌症”——人类新正常态,21世纪的癌症定义

    “我们需要一个21世纪的癌症定义,而不是19世纪的癌症定义,而我们一直都在使用后者。”美国癌症学会首席医疗官奥蒂斯·W·布劳利博士说。布劳利博士的这个说法来自为美国主要的癌症研究机构担任顾问工作的一组专家的建议,专家们认为,医学界应当对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彻底改革,其中包括改革癌症的定义本身,并把这个词从一些常见诊断中彻底去除。

    这些建议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工作组成员都是一些世界癌症研究领域中的顶尖科学家,他们在建议中提到,许多在乳房、前列腺、甲状腺和肺部等部位进行的癌症筛查中发现的病变,完全不应被称为癌症,而应当被重新归类为IDLE症状,意为“上皮源慢性病变”。比如影响乳房的原位导管癌,就应当去掉“癌”这个字进行重新命名,这样患者就不会太害怕,也不太会寻求可能是不必要的,且有潜在伤害的疗法,包括乳房切除手术。

    再比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另一个项目——巴雷特食管转化研究,这项研究主要关注食管内膜的变化,这种变化多年来被视作食管癌的前兆。虽然患有巴雷特食管的病人会定期接受扫描检查,有时候通过去除食管内膜来进行治疗,但有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多数时间,巴雷特食管都是良性的,可能根本就不需要治疗。
, http://www.100md.com
    令专家们越来越强烈担忧的是,世界上差不多有几百万甚至数千万名男男女女正在接受不必要的、甚至会有损外貌且有害的疗法,来治疗癌前和癌性病变,而这些病变的发展如此缓慢,很有可能永远都不会产生损害。这是因为近年来,高敏度筛查技术的出现,提高了发现所谓“偶发瘤”的可能性。偶发瘤指的是医学扫描检查时意外发现的肿瘤,这些肿瘤几乎永远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然而,一旦医生和患者得知了这样一个病变的存在,他们通常会觉得应该要进行活检、治疗并摘除它,这往往会为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巨大的痛苦和风险。这种问题通常被称为过度诊断,而患者因此而承受的不必要的治疗则称为过度治疗。看来,这个问题可不只是中国有,美国也较常见。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外科和放射学教授、也是卡罗尔·弗兰克·巴克乳房保健中心主任的劳拉·J·埃瑟曼博士是这份《美国医学会杂志》报告的主要作者。她说:“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更改筛查中发现病变的名称。

    过度诊疗——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
, 百拇医药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负责人称,先有过度诊断,才会有过度治疗,这已经是世界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研究所主任、诺贝尔奖获得者哈罗德·瓦默斯博士说:“我们还是无法说服人们,乳房X线照相术、前列腺特异抗原测试和其他筛查手段所发现的问题,并非总是传统意义上‘会杀死你’的恶性症状。”

    但也有专家提出,医生做不到明确告诉患者,哪种癌症不会发展,哪种癌症则会致死,而修改术语并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医生们的确需要投入精力,更好地与病人就癌前和癌性病变进行沟通。还以“原位导管癌”举例,看似癌症,但它的表现未必和癌症一样,就像有人“打扮得像个罪犯”,其实未必真的是罪犯。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呼吁医学界更多关注如何识别良性的、生长缓慢的肿瘤和恶性疾病,进行更多这方面的研究,包括集中汇总患者的临床资料,来增进对那些看来不太可能演变成癌症的病变的了解。
, 百拇医药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经在进行一些相关的研究,其中包括过度诊断的问题,以及通过分子检测来区别生长缓慢的肿瘤和恶性肿瘤的问题。

    “减毒”——给“癌症患者”摘帽儿

    过度诊疗的代价让医学界开始思考对“癌症”的改革,通过本文,我们已经看到部分专家们的观点,改变我们用来判断不同病变的语言至关重要,这样做能让病人们相信,他们不必针对扫描检查中发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进行激进治疗。

    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如此。本刊记者采访一些癌症病人及他们的家属时就听到很多类似的观点:“一听到‘癌’这个字,大家就以为如果不治疗就会死”“一想到自己得了癌症,就觉得生命所剩时间不多了”“得了癌症,相当于我被宣判了死刑”等等。

    那么大家有所不知的是,一直以来都与死亡“画等号”的癌症,正面临着世界医学界为其“减毒”的待遇。本期“记者调查”就是要告诉大家,医学已经发展到可以给“癌症患者”摘帽儿的时候了,这个好消息来自于医学发展带来的最新认知。
, 百拇医药
    “我们的研究人员现在不只在寻找及早发现癌症的方法,他们也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发现癌症时,靠哪些因素判断其影响会有多么严重?”诺贝尔奖获得者瓦默斯博士说。“而20年前发现癌细胞时,就会感觉极大可能会死掉。现在和那时想法完全不同了。”

    不理睬也许不太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反倒是这种出于对癌症担忧而实施的过度干预,有更大后患。因为当许多病患被“癌症”这个名词吓倒时,就会倾向于积极接受高强度的抗癌治疗,不会想到自身也可以慢慢恢复。

    对此话题,本刊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临床医生,他们表示,像一些老年性的前列腺局灶癌、一般的甲状腺局灶癌、肺的肺泡癌、脑垂体微腺瘤,包括胃的肠化生、多发性肠息肉等,都是常见的惰性很强的病变。动不动就手术,化疗放疗,确实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一位美国医生谈道:美国从尼克松时代签署“国家癌症法案”后,加强对肿瘤研究的投入,研发出非常多的成套而精密的检测设备与方法。若干年后,人们突然发现:这些设备方法尽管标志着科研的重大进步,对癌症的早期认识或蛛丝马迹的发现,并没有显著提高人们的生存时间。比如在不少高龄老年男性中高发的前列腺癌,如果告诉患者他患了癌症,然后需要一连串诊疗,也许只能再活四五年,但如果没有发现,他优哉游哉,没有症状,也许能拖个七八年;等有了症状,再诊疗,还能再活二三年!不是更好吗?美国一项针对前列腺局灶癌的前瞻性研究显示,20年后,只有7%的患者最后死于此癌。

    本刊观点:是对被泛化了的癌症,的确有重新定义的必要。考虑到癌症历史上诸多艰难的变迁,相信这个重新定义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 百拇医药(西西)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肿瘤 > 癌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