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7年第16期
编号:13084298
基于ISSR技术和非腺毛特征研究柔毛淫羊藿和近缘种遗传关系和居群遗传多样性(4)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8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7年第16期
     43不同居群非腺毛与遗传关系的联系非腺毛是由植物表皮细胞特化而成的突起物,其显微结构特征可因为植物种类不同而有相当大的变化,不少研究表明,非腺毛形态可作为物种分类的重要依据[15]。前人对淫羊藿属植物植物非腺毛进行了研究,认为淫羊藿属植物叶背非腺毛结构特征专属性强,在种间存在差异,具有分类学价值[16]。但多数研究针对某一种类只进行了1个或少数几个居群的研究,没有进行多个居群的研究,笔者通过对多个居群淫羊藿属植物非腺毛研究发现,分布范围广的物种如箭叶淫羊藿E. sagittatum、天平山淫羊藿E. myrianthum、柔毛淫羊藿等具有多个类型的非腺毛,本文将柔毛淫羊藿的非腺毛细分为5个类型。

    柔毛淫羊藿最常见的是a类长直毛,而且在具有b~e类型毛居群的非腺毛中或多或少能看见a类长直毛,所以柔毛淫羊藿中a类长直毛是最典型也是最原始的非腺毛,b等类型为次生类型。短伏毛成都居群和e类长伏毛陕西南郑和湖北十堰属于聚类分析的第Ⅱ类。笔者通过ISSR分子标记与不同居群的非腺毛进行了比较,伏毛和直毛在遗传多样性上分为2类。

    在仅具有a类长直毛9个居群其中8个居群属于ISSR基于遗传一致度聚类分析的第Ⅰ类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2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