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5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2730193
中药“显效理论”或有助于阐释并弘扬中药特色优势(5)
http://www.100md.com 2015年9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2015年第17期
     作者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一般药理学著作中均表述“药物要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才能起药效”?其微观意义是什么?假如以靶点来讨论的话,某一种药物在一种靶点上产生药效作用时,究竟有多少个靶点分子参与?换句话说,多少个药物分子与多少个靶点分子结合之后,该种药物才能产生药效作用?假如打个比方,一种药效的产生,需要有相关的某一种靶点的100个靶点分子参与,也就是说需要有这种药物的100个分子与这些靶点分子相结合之后,才能发生药效作用。那么在此情况下,叠加作用指的就是:当中药某药效物质显效形式(化合物A)的体内浓度太低时,能够到达靶点的显效形式的分子数量很少,比如只有10个分子,它们完全不够达到起药效的数量。因此,就需要其他有药效的化合物(来自原形成分和代谢产物的其他显效形式)来补充/填充,比如,化合物B来8个分子,化合物C来5个分子,化合物D来4个分子……,以此类推, 一共来了十几种、二十几种或更多种的不同显效形式的大量分子(它们都与化合物A分子具有相同的作用靶点),它们占满了100个靶点分子的位置并与之恰当结合从而产生了药效。这就是血药浓度和药效的叠加作用。

    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种的药物分子,它们虽然化学结构不完全相同,但是具有相同的作用靶点,它们就相当于同一种药物的各个分子一样,只要它们与全部100个靶点分子相结合了 ......
上一页1 2 3 4 5 6 7 8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1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