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4年第21期
编号:12637287
杜仲雄花中三萜类化学成分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1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4年第21期
     [摘要] 该研究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 反相柱色谱(RP-18), 凝胶色谱(Sephadex LH-20)以及重结晶等多种分离纯化手段,从杜仲雄花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oxo-12-en-ursane-28-O-α-L-arabin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2α,3β-d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28→1)-β-D-glucopyranosyl ester(2), 熊果酸(3), α-香树脂醇(4), 熊果醇(5), 3-O-乙酰基熊果酸乙酸酯(6), 3-O-乙酰基齐墩果酸(7), 白桦脂酸(8), 白桦脂醇(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化合物2, 4~7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所分离的9个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仅有化合物3对K562和HepG2细胞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其余化合物对所选的2种细胞均无明显活性。

    [关键词] 杜仲雄花;三萜;抗肿瘤活性
, 百拇医药
    杜仲又名思仙,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 的干燥树皮,一属一种,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1]。杜仲富含次生代谢产物,主要有木脂素、环烯醚萜、黄酮、酚酸、三萜和甾类等[2]。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杜仲具有降血压、抗衰老、 抗肿瘤、提高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3]

    杜仲雄花由于具有镇静和提高免疫等作用,近年来已被开发出多种功能性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4]。然而对于杜仲雄花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分离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实验对杜仲雄花95%的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的分离研究,从中得到9个三萜类化合物,经光谱数据分析并参照相关文献,分别鉴定为3-oxo-12-en-ursane-28-O-α-L-arabin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 2α,3β-d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28→1)-β-D-glucopyranosyl ester(2), 熊果酸(3), α-香树脂醇(4), 熊果醇(5), 3-O-乙酰基熊果酸乙酸酯(6), 3-O-乙酰基齐墩果酸(7), 白桦脂酸(8), 白桦脂醇(9)。
, 百拇医药
    本实验分离的三萜类化合物主要为乌苏烷型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而乌苏烷型三萜化合物很多都具有抗肿瘤活性,如Zhang等[5]发现经过乌苏酸处理后HepG2细胞有凋亡小体的出现,Zhang等[6]发现一种新型的乌苏烷型五环三萜化合物(astilbotriterpenic acid)在体外对K562细胞株具有特异性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因此本实验选择K562和HepG2 2种细胞株观察杜仲雄花分离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1 材料

    Bruker AV-400超导核磁共振仪;Xevo TQD 型质谱仪;Waters Q-Tof 高分辨质谱仪;柱色谱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200~300 目);RP-18(YMC公司,50 μm);Sephadex H-20(瑞典Pharmacia公司)。K562和HepG2细胞株够买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 百拇医药
    杜仲雄花2013年3月采摘于河南灵宝,由河南大学药学院李钦教授鉴定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 ulmoides的干燥雄花,标本(标本编号:HNCEU-03)现保存于河南省杜仲栽培与利用工程实验室。

    2 提取和分离

    杜仲雄花(7 kg)干燥粉碎后,用95%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减压回收溶剂,得乙醇总浸膏。该浸膏用1.5倍的水分散后,分别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等体积萃取3次,回收溶剂,得石油醚部位(100 g)、 醋酸乙酯部位(150 g)、正丁醇部位(250 g)。取正丁醇部位100 g, 经正相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梯度洗脱(9∶1~3∶1) 得5个流分Fr1~Fr5。Fr2部分(2.5 g)经反相(RP-18)柱色谱,甲醇-水(1∶10~1∶5) 梯度洗脱,得到化合物1(12 mg), 2(8 mg)。醋酸乙酯部位经硅胶柱色谱,石油醚-丙酮梯度洗脱(98∶2~90∶10),得4个流分A~D,A 部分(4.5 g) 经正相硅胶柱色谱,石油醚-乙酸乙酯(98∶2~94∶6)梯度洗脱,得到A1~A4部分,A4(89 mg)经反相(RP-18)柱色谱,甲醇-水(8.5∶1) 洗脱得化合物3(11 mg), 4(150 mg), 5(25 mg)。B 部分(7.9 g) 经硅胶柱色谱,石油醚-氯仿-丙酮(97∶2∶1~95∶3∶2)得到B1~B3部分,B2部分(102.3 mg)经反相(RP-18)柱色谱,甲醇-水(8∶1) 洗脱,得到化合物6(15 mg),化合物7(10 mg)。B3部分(100 mg)经反相(RP-18)柱色谱,甲醇-水(9∶1)洗脱,得到化合物8(35 mg),化合物9(13 mg)。
, 百拇医药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1 白色无定型粉末;Liebermann-Burchard和Molish 反应呈现阳性,初步断定该化合物为三萜苷类化合物。HR-ESI-MS 显示 m/z 757.450 1[M+Na]+(计算值为757.450 5),推算分子式为C41H66O11。将化合物1进行酸水解并与标准阿拉伯糖、葡萄糖共薄层检查,发现与标准的阿拉伯糖和葡萄糖在相同的位置显示相同颜色的斑点。同时,质谱图上显示m/z 569.326 2的碎片推测可能为 [M-arabinose-H2O+1]+,因此,推断该化合物末端糖可能为阿拉伯糖[7]。1H- NMR 显示有7个甲基质子信号分别为 δH(0.82,3H,d,J=5.2,H-29;0.93,3H,s,H-30;1.05,3H,s,H-24;1.08,3H,s,H-23;1.12,3H,s,H-25;1.12,3H,s H-26;1.15,3H,s,H-27),1个3取代的烯烃信号δH(5.17,s,H-12),2个糖的端基质子信号δH (4.95,1H,s,H-1″;4.12,1H,d,J=7.6 Hz,H-1′)。13C-NMR共显示41个碳信号,结合 DEPT-135谱可知其中包括1个羰基碳信号δC 219.1,1组双键信号δC(124.9,138.8),7个甲基信号δC (14.7,16.1,16.6,20.4,20.6,22.5,25.6),1组葡萄糖基的信号δC 103.8,73.6,76.6,70.6,75.2,66.6) 和1组阿拉伯糖基信号(δC 108.5,81.7,77.5,84.6,61.6。其中葡萄糖的6位向低场移动到δC 66.6,表明,阿拉伯糖的1位是连接在葡萄糖的6位。将化合物1与已知化合物熊果醇对比发现,化合物1的28位的碳信号向低场位移了7.1,达到δC 76.7,因此考虑化合物1的糖可能连接于C-28,结合化合物1的HMBC谱,葡萄糖的1位H-1′(δH 4.12) 和 C-28(δC 76.8) 有相关信号,证实葡萄糖连在C-28;阿拉伯糖的1位H-1″(δH 4.95)与葡萄糖的6位C-6′(δC 66.6)有相关信号,同时葡萄糖H-6′(δH 3.59,3.98)与阿拉伯糖的C-1″(δC 108.5),C-4″(δC 84.6 ),C -2″(δC 77.5 )显示远程相关信号,推断阿拉伯糖的1位与葡萄糖的6位相连。另外 H-23(δH 1.08),H-24(δH 1.05) 与 C-3(δC 219.1) 有远程相关信号,推断羰基位于C-3;H-12(δH 5.17) 与 C-9(δC 46.8),C-11(δC 23.3),C-14(δC 41.9)及C-18(δC 54.4) 有明显的相关信号,推断双键位于C-12,13。因此推断化合物1为3-oxo-12-en-ursane-28-O-α-L-arabin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化合物1主要的相关信号,见图1,见表1。, 百拇医药(丁艳霞 王腾宇 张耀文 黄玉梅 马琳 李冬冬 窦德强 李钦)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