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4年第19期
编号:12642188
蓝刺头属植物在我国传统医药中的应用与研究概况(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4年第19期
     [摘要]菊科蓝刺头属Echinops植物是世界传统医药中常用的药材之一。该文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重点对蓝刺头属植物在我国传统中医药及一些少数民族医药中心的应用及现代研究做了简要介绍及评价,并对其在我国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等民族传统医药中应用及相关研究进行概况。为进一步综合准确的利用和研究这一丰富植物资源,从而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对临床应用、新药研制及扩大药源提供参考和借鉴依据。

    [关键词]蓝刺头属;传统医药;民族医药

    菊科蓝刺头属Echinops植物在全世界约有120种,分布在欧洲东部和南部,北非及亚洲。在我国蓝刺头属植物有17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新疆、甘肃东部、宁夏、河北、山西及陕西等[1]。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蓝刺头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2]、砂蓝刺头E.gmelini Turcz[3]、华东蓝刺头E.grijisii Hance[4]、新疆蓝刺头E.ritro L[5]的部分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国外研究者主要对其本土具有代表性的蓝刺头属的一些植物进行了生物活性研究工作。
, 百拇医药
    传统医药学是传统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及阿拉伯医药学等传统医药学系统以及多种形式的民间疗法的统称。中国的传统医药学包括中医药学、民族医药学和民间医药学3部分构成[6],民族医药与该民族所居住区域的气候、地理、动植物系和自然资源密切相关。蓝刺头属药用植物在我国在中医药或者少数民族医药中均有所应用,在我国,蓝刺头属禹州漏芦作为一种传统中药,至1995年一直与祁州漏芦混用,直至《中国药典》1995年版首次将禹州漏芦和漏芦分列为2个中药品种收载。近年来随着对蓝刺头属植物研究的深入开展已证明上述二者化学成分及疗效各不相同,故《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禹州漏芦的名称统一为Echinopsis Radix,其来源为菊科蓝刺头属植物蓝刺头E. latifolius或华东蓝刺头E. grijisii的干燥根。因各民族居住地域、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不同的原因,常形成不同民族医药所用的同一属植物药用药习俗和治疗方法的不同,本文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重点展示了蓝刺头属植物在我国传统中医药及一些少数民族医药中的应用,以深度开发该植物资源的药用价值以便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对我国传统医药的发展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医疗价值。
, 百拇医药
    1 蓝刺头属植物在我国传统医药中应用

    1.1 蓝刺头属植物在中医药中应用 漏芦始见于《神农本草》,并列为上品。其收载于各中医药古籍及现代药的基本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很多中医药古籍和地方相关的药志都记载了有关“漏芦”的各种性味、药效、制剂及应用特点及疗法[7-9]等,其功效与应用基本相同。按上述古籍记载和各家论述可以推断出漏芦是古今往来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通,下乳,通肌脉等多种作用。以前的古籍和药志上漏芦指的是一般为菊科植物漏芦属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L.)D.和蓝刺头属禹州漏芦E. latifolius的根。功用主治方面2种药材几乎都混用,同时也存在另一些混淆品一起混用现象。因此有必要对蓝刺头属植物曾做为“漏芦”药材来源植物的运用沿革或称混淆情况做一说明。

    “漏芦”混淆品介绍如下。历代本草中所述的漏芦品种不尽相同,民间存在误用、混用的现象。现将漏芦及其混淆品的鉴别概述于表2。由表2可知,在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及国内研究者报道了漏芦混淆品,漏芦的混淆品涉及到8个科约30种植物[10-11],各地习用混用现象较多,这些混淆品包括同科属植物及不同科属的植物,还有一些形态特征与蓝刺头属植物相似的,大多数是以根入药为主,这一点可以明确反映出漏芦主要是根类药材。综上所述,实际应用中仍有混用现象,混用现象比较严重及频繁,这会影响疗效,甚至会导致治疗用药的差错[12]。对2种漏芦进行植物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上的应用对比研究及文献观察,可知漏芦名下的祁州漏芦和禹州漏芦为同科不同属的2种植物,已证明其所含化学成分不同,疗效亦不尽相同,因此《中国药典》1995年版将祁州漏芦称漏芦,禹州漏芦另列作为独立品种[13],以漏芦的正品名义加入了药典。
, 百拇医药
    研究报道,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毛莨科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d的根茎饮片与祁州漏芦混用,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采用层析和紫外光谱方法进行定性鉴别研究,发现薄层色谱的斑点数目、斑点荧光颜色及紫外光谱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14]。所以临床上要鉴别及分开应用,不可混用[15]。随着医疗事业,中药资源普查及相关科研课题的日益发展,对中药资源鉴定、疗效与活性成分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进展。《中国药典》2010年版继续收录蓝刺头及同属植物华东蓝刺头E.grijisii作为“禹州漏芦”入药。

    1.2 蓝刺头属植物在蒙医药中的应用 在蒙医药中,供药用的蓝刺头属植物是驴欺口E.latifolius的头状花序,本品载于《智慧之鉴》。是蒙医常用药材之一,近代蒙医学文献均以阿札格——刺日敖恩作为乌日格斯图——呼和(蓝刺头)收载。蒙药名为:扎日阿——乌拉(蓝刺头)收载[16]。蒙药标准上起草的蓝刺头是菊科植物驴欺口E.latifolius 的头状花序,与蒙医所用的蓝刺头一致[17]。中华本草蒙医卷中记载其味苦,性凉。效稀、轻、柔、纯。具有固骨质,接骨愈伤,清热止痛作用。主治骨折,骨热,刺痛,疮疡。一般常做成治骨热的散剂,主成分含有杜仲、蓝刺头各等量,支撑煮散剂。蒙药拟上卫生部部颁标准上记载其复方制剂,如清肺十三味散,具有解表作用复方散剂;风湿止痛二十五味丸,“协日乌素”等丸剂,具有散瘀等作用;肝炎喜(丸),具有舒肝清热,健胃消食等作用;清感九味丸,具有消“黏”,解热,止咳等作用。清瘟十二味丸,具有清瘟,解热,止痛等作用。主要剂型以丸剂和散剂为主。其中代表性制剂是二味杜仲汤,从骨密度、骨生物力学及骨代谢无机元素方面探讨“二味杜仲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为传统医药临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用药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18], 百拇医药(帕尔哈提·柔孜 波拉提·马卡比力 吾古力汗·努尔哈别克 阿曼古丽·托洪尔别克 海)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