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4年第3期
编号:13141173
宋金元时期中药药味标定及演变规律考证(4)
http://www.100md.com 2014年2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4年第3期
     《衍义补遗》以五味理论为基础对于《证类本草》中所载药味进行了二处修改,一为诃子条:以诃子能涩肠,补充了其涩味;另一处为厚朴条:以厚朴能治腹胀,根据“辛以提气”的理论,补充了厚朴的辛味。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本草衍义》之后的本草书中均大量的记载了药味与功效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功效反推来验证药味,但采用口尝仍作为验证药味的传统仍然被保留着,如《本草衍义》中芎条:“白不油色,嚼之微辛甘者佳”[4];郁李仁“至红熟堪啖,味涩”[4];《汤液本草》中牵牛条:“牵牛,乃泻气之药,试取尝之,便得辛辣之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壮,渐渐不绝,非辛而何!续注:味苦寒,果安在哉”[7],等等。

    3 结论

    宋代以来本草著作主要呈现2种编著形式。

    一种是延续宋以前官修本草如《新修本草》等的编著形式,采用层层加注的编写体例 ......
上一页1 2 3 4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65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