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4年第1期
编号:13144602
基于转化毒理学的中药肝损害客观辨识与早期诊断(3)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4年第1期
     4 中药DILI的转化毒理学研究模式和内容

    在临床上,根据国际标准判断是否药物性肝损害基本不存在问题,问题主要是在锁定肝损害药源的过程。目前临床上一般是通过询问患者用药史,然后核对药物说明书不良反应项,结合文献报道,排除没有肝损害报道的药物,推定可能的肝损害药源。这种简单的“排除法”模式在临床上存在很多问题和操作困难。①患者无法提供准确可靠的用药史。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患者没有相对固定的社区医生或药师,难以查询患者的用药史;患者常自我服用一些保健品、中草药等,而这些产品的配方信息不全或患者无法提供产品信息。更为甚者,很多患者不认为中草药或中草药保健产品是药物,就诊时未向医生提供信息。如曾有何首乌肝中毒患者住院后坚称没有服用任何药物,导致医生无法判定药源,而经过实验室检测其血样发现何首乌特征成分,再次询问,患者承认将何首乌作为原料与大豆自制豆浆饮用,患者一直认为何首乌是食品不是药物。②判定药源时“非西即中”现象较为普遍,即如果排除不是西药引起的,就认定是中药造成的。究其原因在于西药有明确的成分,较为清晰的代谢及转化途径,系统的临床前研究和大样本临床试验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420 字符